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副庭长 杨夏
“学校真好,谢谢法官阿姨!”盛夏的一天,一条短信不期而至。在推迟入学近一年后,当事人谢女士的孩子终于成功入学,我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2023年12月末,我收到了一件棘手的离婚纠纷案:双方情感早就在多年争吵中分崩离析,但对孩子的抚养权争执不下。
“你这就是病态,该治疗去治疗!”
“你才有病,法官,我一定要离婚!”
“法官,孩子天天在家就跟着他妈瞎转悠,这不是给毁了吗?到现在不让孩子上学,这个妈称职吗?”
“你拿了入学通知书不告诉我,都是你耽误的!”
……
唇枪舌剑中,“孩子”“入学”等关键字眼让我心中一紧,赶忙展开问询。一个重要事实也随之浮出水面——他们唯一的孩子小王已经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却因为父母忙于打离婚官司错过了入学。再去咨询时,已经无法办理入学手续。
结束庭审回到办公室,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其实,孩子能否上学并不影响离婚官司的判决结果。即便法院帮忙协调,冲突激烈的当事人也未必满意。手头还有那么多急案难案,是不是就这么算了?
反复思索间,电子卷宗里小王的照片进入了我的视线——那是一个留着平头、穿着背心短裤的小男孩,对着镜头咧嘴笑着。凝视着这个素未谋面的孩子,我突然感觉心里有了答案:判决要正常出,但挤出时间也要帮他找回上学的路。
法院最终判决孩子归母亲抚养,案件审理尘埃落定,可孩子的上学问题依旧存在。每次拿起电话和孩子父母沟通上学问题,总会演变成父母双方相互指责的情绪发泄。
结合我们院的未成年人回访成长机制,我决定从政府保护入手,认真研究相关流程,多头并进,为解决这个难题找到捷径。
“我院在审理一起离婚案件中发现……为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现将上述情况告知贵单位,请共同推进做好孩子入学的各项工作……”不久,一封封工作联络函从法院发出,投向了当地教委和镇政府。几十次的微信、电话反复沟通,事情终于有了新进展——孩子学籍成功备案,学校方面也完成了协调对接工作。
然而,就在我以为孩子入学“板上钉钉”时,新问题出现了。没有争取到抚养权的父亲堵着一口气,始终不同意配合,甚至扣下了孩子的身份证、户口本、入学通知书等重要资料。
“我们做这些工作,都是为了孩子能够正常上学,这不也是您的初衷吗?”“无论孩子跟谁,这个事儿得解决,咱们得考虑孩子的未来,不是吗……”几番遭遇闭门羹,我和法官助理依然坚持与这位倔强的父亲保持沟通,反复讲解裁判理由,并向他释明会保障他对孩子的探望权利。最终,在法院、当地教委、村委会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劝说下,这位父亲松了口,也给孩子上学打通了最后一重障碍。
作为一名法官,如果说司法是一道光,我们所做的就是要让它照亮困境中前行的路。老百姓来到法院,他们遇到的难处也许是关乎一辈子的大事,我希望竭尽所能,再多做一些。
(杨夏/口述 朱梁文轩 刘青青/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