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长河,积淀了深厚的廉政文化,彰显着先贤们的廉政智慧,闪烁着中华文明之光。
“廉洁”一词,古人早已释之:“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廉是指清廉,也就是指不贪取不应得的钱财;洁是清白、洁白,也就是指为人为官都应洁身自好、光明磊落。廉洁的品质和作风是中国历代贤达为官处世的圭臬,也是对世人的谆谆教诫。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是中国古代贤官能吏的必备品质,也是国家对官吏进行考察的重要标准。细言之,“廉”字有多种解释,其中“清正、廉洁、不贪污”之义,最早出现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以此义论之,历来不乏其人其事,诸如古有羊续“悬鱼太守”、刘宠“一钱太守”、袁律修“五代清郎”,今有周恩来同志简朴一生、孔繁森同志为民奉献、王进喜同志甘为“老黄牛”……他们的廉洁之心可昭日月,他们的坚贞操守可垂青史,他们的宝贵品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
“使廉吏执良法”
纵观古今中外,历代统治者深谙“世未有无法之国而能长治久安者”,是故“治国者莫不有法”。然而,孟子警醒世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就是在告诫世人,仅有善心不足以用来治理国政,仅有法度不能使之自行实施。自此以后,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继续充分论证了法与吏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立良法未必就能得善治,还必须要“使廉吏执良法”。官箴云“公生明,廉生威”,国家所立之法无论如何良善,若执法之官不“廉”,则势必会徇私枉法、曲意裁断,以至于冤狱丛生、荼毒百姓,立法目的和愿景也就无从实现。王夫之强调:“择人而授之以法,使之遵焉”,即是说,廉吏是良法与善治之间沟通的桥梁。足见,仅有良法也不必然就能得善治,还须使良法与廉吏相结合,才能有效地维持国家政治法律秩序,更好地保育民庶,才能真正实现“人法相维,上安下顺”。
以“廉”察官
管子曾说:“吏者,民之所悬命也”,韩非子同样强调:“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此论对于治国理政者影响极大,历代的英明之主皆是先治理官吏而后再通过官吏来治民,是所谓“治民先治官”,这是对中国古代治理方略的高度总结。那么如何治官呢?苏轼言道:“有官而无课,是无官也”,就是在强调:治官就须对官吏进行严格的监察与考核。而以“廉”察官则是国家对官吏队伍素质考察的通行举措,历代制定的监察之法莫不注重对官吏之“廉”的重视与考察,例如汉代的“察举孝廉”,就把“廉”作为选才授官的主要标准之一。
清廉自守,奖廉黜贪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就是在告诫世人,在治国理政的过程当中,“大吏”必须带头守法,将清正廉洁奉为御民治世的圭臬,是所谓“用法自大吏始,而后天下心服”。朝廷任命的官员尤其是地方官,担负着教化一方的重任,应当自觉为百姓树立良好的榜样。“尔之远矣,民胥然矣;尔之教矣,民胥效也”,就是在告诫为官者,倘若官员之间相互疏远,彼此失和,那么百姓也会互相仇视;为官者能够相互礼待,共守廉洁,那么百姓也会效仿他们。正如宋人陈次升所言:“朝廷和于上,则百官和于下;众贤和于朝,则万物和于野”。所以,对于统治者而言,官员的任用应做到“视彼骄人,衿此劳力”,明辨是非善恶以奖廉黜贪,才能实现以善导民,教化一方。明代士大夫吕坤曾言:“我洁己而后责人之廉,我爱民而后责人之薄,我秉公而后责人之私,我勤政而后责人之慢”,就是在强调为官者须先做到自己廉洁清正而后才能要求他人廉洁,自己关爱民众而后责备他人对民众的冷漠,自己秉公持正而后才能斥责他人的徇私舞弊,自己勤于政事而后才能指责他人的简慢。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反腐倡廉工作也一直备受重视。我们党作为执政党,一直秉承廉洁之风,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党建的关键工作。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是在强调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反腐高压,震慑潜在的腐败分子,使其不敢腐、不敢贪。同时,我们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对于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时代是出卷人,我们党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面对时代所出的反腐倡廉之卷,我们党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乃至全国上下严厉打击贪污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方兴未艾的清正廉洁之风。
“廉”德配天,关心民瘼
周朝统治者提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之后,儒家从性善论出发,倡导清廉爱民、关心民瘼就是遵循天道,《易》曰:“天有大德,曰生”,即后世所谓上天有好生之德。“好生”,即重视和珍惜民命,为政者应当重视廉德,关心民瘼,重视民命,保障民生。如若不然,上天必将降下灾异,而“灾异之来,必缘人事,人事正于下,天意应于上”。故为政者应当励精图治,勤于民政,以使“四民各安其业”,下合民意而上应天心,此之谓“以德配天”。昔日“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武王敬天法祖,建立都城镐京,继承祖先遗德,才能“永言配命,成王之孚”,永远顺应天命方可促成王者的威信与贤德的美名。“世之所谓贤者,贞信之行也”,世人所称颂的贤能之士,必定有坚贞、信实的道德品质与清廉自持的坚贞操守。无论古今,唯有做到“以廉德为率”,才能够使人的内心得到浸润,清廉向善,进而才能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研习历史,并非标榜过去,实为借鉴现在,更为取法将来。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中国古代的廉政智慧认真总结了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历史经验,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政治文明,是古人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对我国当前的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镜鉴价值。
【本文系基金项目贵州省202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贵州古代官箴中的法理研究”(项目编号:23GZQN82)的成果】
(作者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