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试图认识中国,人人以为认识了中国,但中国依然不断出乎大家的预料,只因为中国是多面的。要想更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国,我们需要吸收融合多学科的素养,以不同的视角认识中国的热点问题,进而对中国国情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黄宗智对话周黎安》是充满智慧碰撞和融合的学术“对话录”,两位学者不仅从自己的视角诠释对方的理论建构,寻求两个理论体系的相似点和共鸣点,提炼总结需进一步探究的理论问题和共同努力的方向,而且借助与西方理论的对话,揭示出中国国家治理与经济现代化的深层逻辑和独特路径。
一本书、十五篇理论文章,两位优秀的中国研究学者的思想碰撞和交流,他们的对话不是面对面的“坐而论道”,而是深思熟虑、源于实践的理论对话,这种交流方式显得极为特别且深刻。书中囊括了两位学者对中国研究的重要经验发现和理论概括。这场学术对话并不晦涩难解,而是晓畅通达、意蕴绵长,是一本专研中国的学术之书,也是引人深思的智慧之书。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诚然如此,周黎安在书中写到,我们共同关注中国的国家治理与中国经济问题,但切入的分析视角、研究方法、重点领域均有所差异,最终却看到了高度相似和互补的制度特征。
在这场对学术思想最纯粹的探讨和追问中,不仅能看到思维的“和”,更能见到思考的“深”。两者都聚焦于中国社会的研究,在研究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方面各有侧重,更有互补。如黄宗智在《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中国历史回顾与前瞻》等书中,其理论支撑既有自己创造性建构起的“第三领域”,也有周黎安的“行政发包制”理论;黄宗智从中国农业史和法律史的进路所发现的“集权的简约治理”和“第三领域”,也对周黎安“官场+市场”双向政经互动等研究带来新的启发。两位学者并非“一问一答”、直接对应,而是既有各自探索路上的遥相呼应、相映成趣,也不乏争论碰撞,这种碰撞和交融所呈现的是更为完整的对当代中国的分析,以及对未来中国的思索。
在两位学者看来,“一个认知中国的好理论,一定能够超越左与右,融合东西方”的。诚然如此。西方理论曾经对中国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以至于许多人“习惯于从西方视角看中国,把中国的叙事嵌入到西方的理论和经验体系之中加以定位和诠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西方的理论并不能完美地适用于中国的具体实践当中。两位学者围绕国家治理、国家能力等话题,穿行于西方理论的“话语丛林”,仔细“甄别西方理论所隐含的假定条件,尤其是那些与西方独特经验‘绑定’的隐含假设”,从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现代化过程所呈现的故事和逻辑构建理论体系。而他们更高的目标则是,寻求能够结合东西方经验,探索出一套立场客观、“既可以解释西方的故事,也可以解释中国的故事”的更为一般化的理论建构。
两位旗鼓相当、势均力敌的学者之间的“对话”,总是充满激情和智慧,他们之间的对话内容可能会非常抽象和复杂,但也能带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走进《黄宗智对话周黎安》,我们不仅能在“聆听”中反思自己以往的认识,更能“升级”自己对中国的认识,看到中国最美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