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 题:高法报告提出遏制高额彩礼引发共鸣
新华社记者鲁畅、潘德鑫、陈诺
全国两会上,高额彩礼现象再次成为热点话题。
8日提请审议的最高法工作报告提出,依法遏制高额彩礼,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
彩礼多寡,看似小事家事,却是影响社会风气的大事。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治理“天价彩礼”;今年初,最高法施行“彩礼新规”。国家下力气整治这一现象,彰显对高额彩礼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问题说“不”的鲜明态度。
作之于细,累之成风。代表委员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整治“舌尖上的浪费”到管住“车轮上的铺张”,以微小之变,赢得党风、政风为之一新。整治高额彩礼问题,也是把小事家事当成建设文明乡风的大事。
在一些地区,高额彩礼流行,名目不断翻新。有的已演变成“甜蜜的负担”,有的家庭陷入“因礼返贫”的窘境,有的以婚恋之名行诈骗之实。
代表委员说,在旧风俗影响下,高额彩礼之风不断蔓延,扭曲的“婚恋价值观”加剧婚姻焦虑,极易成为制约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大问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国人大代表、宁夏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所长李保平说,从治理高额彩礼等问题破题,促进乡村移风易俗,将有力推动和美乡村建设。
治理高额彩礼,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关注基层新变化,找寻新办法。全国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提到,不少地区已经展开婚俗改革,逐步使彩礼回归于“礼”。
安徽省阜阳市兴起10001元彩礼(寓意万里挑一)、互相赠礼等新风俗;河北省河间市提倡“不比彩礼比幸福”,去年1000对登记新人“零彩礼”“低彩礼”占比达到88%;贵州省岑巩县把高额彩礼降下来,女方又多以“压箱钱”返还。
2023年11月3日,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塘栖镇丁河村举办集体婚礼。八对新人在村民和游客的见证下喜结良缘,并发出《婚俗改革倡议书》。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一些代表委员认为,高额彩礼之风不能简单归结于落后的传统。男女比例失调、农村养老焦虑、教育程度不足等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影响着治理难度。
——发挥“自治”作用。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乡村熟人社会习惯于“讲人情、讲关系”,但用好这层关系也可以实现引导效果。
“推进移风易俗,红白理事会是个好抓手。”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九龙镇五坑村党总支书记闫永志代表说,听说哪家要摆席了,发动村里“五老”“乡贤”送“理”上门,能解开很多家庭心里的疙瘩。
2024年1月5日,在广西柳州市融安县浮石镇六寮村议事协商主题广场,镇、村干部和村民在议事。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善用“法治”方法。针对彩礼纠纷,多地法院已适用“彩礼新规”定分止争。
“司法审判提供有益经验。”河北省河间市兴村镇大庄村党支部书记石炳启代表建议,进一步发挥典型案例作用,采取进村普法、巡回法庭进乡村等措施,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良好社会效果。
——做好“德治”文章。让礼回归本质,以德化解不良风气,乡风文明之花将盛开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
“治理高额彩礼歪风陋习,要拿出遏制‘舌尖上的浪费’的决心和态度。”贵州省岑巩县塔山村党支部书记郑培坤代表建议,厉行节俭之风,干部带头引导群众转观念、破陋习,发挥村规民约激励作用,助力移风易俗。
李保平代表说,遏制高额彩礼歪风,要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实施乡村振兴,不仅看农民口袋里的票子有多少,也要看农民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