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教训
2024-02-27 10:11:50 | 来源:南方日报 | 作者:钟颐
 

  一场令人痛彻心扉的大火,再度掀起电动自行车的安全之问。

  24日凌晨,就南京雨花台区明尚西苑居民楼火灾事故,当地政府通报称:经初步分析,火灾为6栋建筑地面架空层停放电动自行车处起火引发,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

  经济便捷的电动自行车,已成为国人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重要选项。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两轮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约3.5亿辆,平均每4个人中就有1人拥有电动自行车。然而,背后的安全隐患却令人触目惊心。据国家消防救援局统计,2023年全国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2.1万起。另有数据显示,80%的电动自行车火灾是在充电时发生的,其中超过一半发生在夜间充电过程中,而90%的电动自行车起火致人伤亡案例则发生在门厅、过道以及楼梯间。在巨大的保有量之下,解决这一公共问题迫在眉睫。

  悲剧已经发生,更要痛定思痛。这场大火背后的几处细节,也暴露了诸多问题。有居民表示,之前小区没有充电的地方,很多人都把车子抬回家,物业规划架空层供居民使用,本是出于好意但奈何监控并不到位;早在两年前,就有居民因架空层停放的电动自行车太密集,向物业表达过担忧,小区物业和业委会向媒体表示,他们曾对电动自行车停放进行整治,但效果不佳;更让人忧心的是,火灾事故发生后,该小区楼栋架空层中仍然有大量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

  《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在高层民用建筑的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拒不改正的,最高可处以10000元罚款。结合上述细节可见,居民屡屡“进楼上户”,很难完全归结于其警觉性不足,或是法律意识不够,更像是抱有侥幸心理,在便捷和安全之间选择了前者——有报道提出,公共充电设施不足,是居民用车时遇到的主要痛点。另外,占位不充电、收费模式不合理等问题,也影响了他们遵守规则的积极性。

  在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链条上,存在生产、销售、停放、充电、管理等诸多环节。其中一环的失守,反映到末端就是,每一次放纵的后果,都有可能被放大。从这个角度看,从用户侧发力固然十分必要,但考虑到种种现实因素,很难指望人人都足够自觉。在笔者看来,当务之急,是争取从源头上腾出更多“安全余量”,提高“容错空间”。

  这既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目前,北京等地制定了针对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地方性技术标准。另外,我国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即将出台。值得期待的是,标准将填补国家层面对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安全质量监管的技术依据空白,标准发布后,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服务,将不得生产、销售、进口或者提供。与此同时,在实施“新国标”的契机下,从电动自行车电池企业的准入,再到对生产厂家的年度审查,再到电池的管理、维修和更换等,不妨搭建一个全生命周期的监控体系,确保责任可溯源、产品可追踪。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唯有让质量可见,让责任可见,让安全可见,电动自行车才不会频频“惹火上身”、变成隐形炸弹。

责任编辑:魏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