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热衷于网络游戏,犯罪分子看准这个时机,利用其心智不全、防骗意识不高的特点,冒充游戏玩家、异性玩家、游戏运营商等,以低价交易、赠送皮肤、装备等幌子实施诈骗。近日,河南省息县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以冒充游戏客服的身份,骗取对方微信账号信息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案件。
去年2月份以来,付某冒充“蛋仔派对”游戏客服,通过收购微信号的上级人员提供的话术材料和游戏玩家聊天,骗取对方的微信账号信息,并以一个微信号200元到700元不等的价格,出售给上级人员,上级人员再通过虚拟货币USDT交易打入到付某的U币钱包。随后,付某将贩卖公民个人微信账号获利的两个U币钱包中的U币,提现到自己微信、支付宝、银行卡账号中。
案发后,公诉机关依法提起诉讼。息县法院受理案件后,依法进行了审理。经审理后查明,被告人付某违反国家规定,向他人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情节特别严重,其行为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付某到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系坦白,依法可从轻处罚;无前科、系初犯,退出全部违法所得,预交罚金,均可酌情从轻处罚;自愿认罪认罚,可以从宽处理。
法院依法作出判决:被告人付某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付某退出的违法所得,依法予以没收,上缴国库。
未成年人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好奇心较重的年龄,他们接触互联网的时间更长、范围更广,但因涉世未深、心智不成熟、辨别能力不强等特点,对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大量未成年人的信息被网络应用软件不当收集、使用,甚至被推送给不法分子。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高额打赏、高额充值、过度消费等方面问题较为普遍,极易成为网络诈骗犯罪的受害者,甚至为网络诈骗的实施者。
法官提醒:
网络诈骗套路深,陷阱重重,未成年人要提高警惕,不轻信任何“免费领取”“大额返利”“无门槛、高收益兼职”等说辞,不与陌生人私下交易,不随意进行转账充值,不轻信网络上故意搭讪的陌生人,不轻易添加陌生人为好友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家长、老师或拨打110、反诈专号96110等方式进行举报。
未成年人监护人要关注未成年人的言行和日常生活,引导孩子适度上网,加强对孩子反网络诈骗知识的灌输,提高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和甄别能力,同时,保管好手机和相关账户信息,不把自己的支付密码随意告知未成年人,不要让未成年人随意使用自己的银行账户,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介入,依法寻求权益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