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辅法行 深推“三源共治”
2023-11-24 09:07:41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李永玮
 

  法治和德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两种方式。法治与德治统一于司法实践,方可为审判工作现代化安上强有力的引擎。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在全国大法官研讨班上提出了“审判工作现代化”的新命题。围绕该命题,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明确了“三源共治”的总思路。“三源共治”,即诉源治理、案源治理、访源治理。诉源治理,提倡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诉前,是“第一道防线”;案源治理,强调实质性解纷,是实现案件增量下降的“第二道关口”;访源治理,侧重末端信访化解,守住公平正义“最后一道屏障”。三者看似分属法院工作的不同阶段,实则一脉相承、不可拆分,出发点都是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突破口都在于法治与德治并行。

  法治和德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两种方式。法治是指依法治国,彰显的是法律的尊严和社会公正;德治指的是道德治理、信仰治理、社会规范治理,映射的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文化底蕴。法治与德治统一于司法实践,方可为审判工作现代化安上强有力的引擎。纵观历史,千百年来根植于国人心中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观念,无不在“儒”的基础上引申和阐发。换言之,德治的理念起源于儒、发展于儒、传承于儒。

  河北省景县是董仲舒的故乡,素有“大儒之乡”美誉,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仁”“义”“礼”“智”“信”这些优良传统世代传承,绘就了景县人宽仁礼让的道德底色。这在法院日常工作中可见一斑,景县人口多案件基数大,但调撤率和一审服判息诉率指标向好。从县域大局看,县委县政府始终不遗余力地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妇联、工商联、派出所等机构和高知退休人员、乡贤等个人参与社会矛盾调处热情高涨,大部分当事人在释法明理后能够解开心结甚至和好如初。

  良好的道德底色,为法院“三源共治”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沃土。如何在沃土上播下更多良善的种子,是人民法院应当探索的方向。在谈及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要求我们在发扬儒家文化时,首先要做到去粗取精,努力提炼儒学与习近平法治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法典相融合的观点,并将之应用于基层司法实践中。

  细品儒家文化,很多观点与现代法治精神同根同源。“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由此引申出的一些观点,如“义者,宜也”,讲究以义为先、义利兼顾;“信,诚也”,强调诚实信用、言行端正,这与我国法律中正当防卫、诚实信用原则不谋而合。

  “礼之用,和为贵”,提倡以礼待人的尊重、乐群贵和的美德,这与习近平法治思想良法善治、立德树人的理念相一致。“百善孝为先”,倡导孝亲敬长,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和谐精神内在统一。

  目前,景县人民法院扎根儒学沃土,在源头预防、多元解纷、止讼息争上持续发力。以“和”解纷,主动融入县矛盾调处中心,实现法院诉调对接与群众服务中心、综治中心、金融调处中心等无缝衔接。以“和”提质,对照最新的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将一审裁判被发改率、诉前调解成功分流率等质量指标作为首要评价标准;综合运用审限内结案率、审限变更率、平均结案时间等指标倒逼质效提升,重视案-件比防控程序空转。以“和”止争,规范信访登记受理机制,完善访类分流;压实信访工作责任制,精心组织案件评查,加强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法律监督,扎实推进诉源、案源、访源“三源共治”。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或许在探索文化品牌建设的路上充满荆棘,目前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和应用尚且比较初步,但将法院工作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打造“德辅法行”多元解纷新格局,是新时代法院在实践中激发中华文化生命力、启迪新时代哲思的核心所在,也是审判工作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作者单位:河北省景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罗一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