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娘最近咋样,跟儿子们过得还好吗?”
“挺好的,比以前舒心多了,张法官放心吧,不会再闹到法院去了。”
近日,黑龙江省鸡东县人民法院鸡林人民法庭法官张佶铭对一起已调结的赡养纠纷进行回访。在得知确已案结事了后,张佶铭终于放心了。
也难怪张佶铭会如此牵挂,因为这已经不是宋大娘一家人第一次因为家庭纠纷到法院打官司了。
今年7月5日,宋大娘和老伴夏大爷到鸡林法庭起诉两个儿子,要求他们每月支付赡养费。但立案后不久,夏大爷就生病去世了,由此产生医药费和丧葬费等费用,宋大娘据此变更诉讼请求,要求两个儿子平摊这些花销。
张佶铭不忍心年逾古稀的宋大娘为官司奔波,便先联系了她的两个儿子,不料兄弟二人态度都很强硬。
“去年我们就打过一次赡养费的官司了,从那之后就没啥好谈的了。”
“法院判决的我们都接受,以后有问题还是这样处理。”
通过兄弟俩的话,张佶铭意识到,第一次纠纷虽然是顺利判决结案了,但并没能打开母子之间、兄弟之间的心结,如果这次还是一判了之,那结局还是一样的不圆满。
“总不能让宋大娘晚年一直在跟儿子打官司中度过。”张佶铭感慨道。
了解到当地农村都有关于赡养老人和财产继承的传统做法,张佶铭当即联系了宋大娘所在村子的村支书,向其了解宋大娘的家庭情况,并掌握了同村类似情况的处理方式。最后,张佶铭邀请村支书一起到宋大娘家里进行调解。
当着法官和村支书的面,兄弟俩说出了心里话,大儿子表示,自己一直养着父母,只是看不惯弟弟对父母不上心;小儿子则是一肚子委屈,认为父母一直偏心哥哥,又一起住又给他地,自己就是想跟父母论个理。
找出问题的症结,事就好办了。张佶铭先让村支书给兄弟俩讲讲村里的情况,说清楚同村的老人一般都是跟哪个儿女住,承包的地和百年之后的财产就给哪个,“村里的老人攒不了几个钱,我家也是这样做的。”村支书说。
“手心手背都是肉,父母没跟你住,你有没有问过是不是因为上年纪了不爱挪动?”张佶铭接过村支书的话开导宋大娘的小儿子,抛出的问题引得宋大娘在一旁连连点头,“赡养父母本就是你们同等的义务,一家人要互相理解,现在也只剩下个老母亲,要懂得珍惜,别把时间浪费在置气上。”
听着法官以情释理、融情于法地劝解,加上村支书讲述的实例,兄弟俩的态度逐渐转变。弟弟率先表示自己会跟母亲多沟通,也会履行赡养义务,不再伤老人家的心,哥哥也放下成见,和弟弟你一句我一句地交谈。双方最终就赡养费及其他费用的分摊达成了一致意见。
看着家里久违的和谐一幕,宋大娘哭着笑了。
而这,正是鸡东法院推动“无讼村屯”诉源治理工作的缩影。
近年来,鸡东法院以自治为基础、以德治为支撑、以法治为保障,创建事前“一村一调研”制度,邀请村两委干部、网格员、乡贤、村老等参与调处纠纷,充分发挥其熟悉村情民意的优势,为基层纠纷调解增添助力。2021年至今年9月,鸡东法院已调结纠纷780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5.7%。
社区村居里发生的矛盾纠纷一般争议不大,多涉及道德伦理,纠纷处理如何再向前一步,让纠纷真正化解在萌芽状态?
鸡东法院深度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推行共建共享的“道德庭”模式,依据法律规定指导村居修订涉邻里家庭和睦村规民约42项,引导村民社区自治,减少基层矛盾纠纷。
据鸡东法院立案庭副庭长闫树东介绍,“道德庭”以村规民约和道德说理释怀为核心,发挥“善治”和“德治”的作用,当遇到居民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时,居委会、村委会可根据42项村规民约,与群众代表一起展开讨论,进一步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净化社会风气,实现“和合无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