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围场:在近千分之一国土面积上的诉源治理答卷
2023-08-29 15:06:35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曲名剑
 

  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是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县域总面积9219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是河北省面积最大的县。近年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以“一村(社区、校)一法官”“三个一”工作机制为牵引,在党委领导下构建了高效联动的诉源治理体系,真正在地广高寒、民族聚集的独特县情下,有效缓解了案多人少的矛盾、打破了地势梗阻,做实了基层法院指导人民调解法定职责,实现了源头治理实质化。

  法官工作室全覆盖解难题

  木兰围场,七十二围。山川、高原、林区、牧场的结合,成就了围场县独具特色的景致,却也让高昂的解纷成本成为制约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瓶颈。

  难题亦是考题。2021年11月开始,围场法院以承德中院推出“三个一”工作机制为契机,在县域37个乡镇、312个行政村、9个社区、79所学校,实现法官工作室(站)全面覆盖。同时,选聘350名特邀调解员入驻,协助包联法官开展工作。在如此辽阔的县域面积上,确保每个法官工作室(站)都深深扎根基层最末端,并非易事。但依靠党委领导的强大政治优势,办公场所规划、包联法官入住、特邀调解员选聘、办公设施配备、政法专网铺设、调解设备搭建、流程制度设计、经费保障落实等,逐一完善到位。

  随着县、乡、村三级诉源治理机制的搭建,围场法院对“三个一”工作的初级探索阶段基本完成。今年2月,全市法院“三个一”工作推进会在围场法院召开,来自全市11个县区的百余名法官赴围场集体观摩、交流学习。推进会上,大家同商共议,共话“三个一”机制发展良策。自此,全市法院干事创业激情持续高涨,彻底掀起了一股总结提升、座谈研讨的热潮。

  正是在此后的一次次座谈、研讨、论证、蹲点调研中,围场法院党组立足实践先发优势提出,做实诉源治理,要把能动司法贯穿于“三个一”工作机制始终,抓牢源头性统筹治理、信息化科技赋能两个发力点,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如何实现源头性统筹治理?

  诉源治理究竟应该由谁主导,社会治理资源到底该如何利用起来,成为解释治理能力水平的关键变量。“在诉源治理中,法院应承担哪些责任?审判职能延伸的边界在哪里?”在全国大法官研讨班上,与会研讨同志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对此,围场法院给出答案是:人民法院在规范、指导调解方面,具有技术、人才、效力、数据引领、法律后果预见的独特优势,能够发挥站在终点更好统筹前端行为的重要作用。必须在党委领导下,更好发挥引领、推动、底线、终点作用,在定分止争、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担起更重责任。

  在矛盾纠纷尚未成“讼”的阶段,建立三层由法院主导主推的诉源治理体系,实现真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前端,精准把控,统筹基层综治网格体系和基层人民调解体系,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工作,从而剔除重复数据,解决“一起纠纷,多头计算,前端无效过滤,只等进入法院”的问题,真正掌握纠纷源头的数据净值。

  中端,统筹分流,充分运用特邀调解制度整合社会解纷资源的能力、司法确认制度的效力优势和法院预见法律后果的优势,合理分流矛盾纠纷,规范、指导调解行为,统筹做好各种非诉机制间的衔接配合。对于化解不成的纠纷,导入诉讼程序;对于达成调解的纠纷,以司法确认等手段赋予其法律上的强制约束力。同时,通过合理运用无争议事项记载等制度设计,避免重复调查,节约解纷资源。

  后端,提升质效,在扎实做好前端、中端工作的基础上,法院将节约出大量的司法资源,此时,将其投入到对解纷力量的法律培训、技能指导上,将极大提升解纷质效,形成良性循环。同时,能够打破信息孤岛,激发共治共享的数据价值,定期形成治理报告,向党委、政府通报,助力科学决策。

  如何实现信息化科技赋能?

  “智能手机、智能应用APP、电脑网站,这些都是方便的东西,但是村里的群众根本不会使用,他们需要真正能够管用的方法。”

  “打官司的事,对我们来说困难重重。不懂法律、不会写状子不说,我们坐车跑一趟法庭,就要2个多小时,加上办事,来回就要差不多一天时间,去县城法院,时间更长。”

  “为了给群众最大的便利,我们经常上门服务,但是辖区面积实在太大,去一趟也要耗费不少时间精力,工作效率不高。”

  “我现在身兼多职,既是咱们法院的特邀调解员,也是人民调解员、行政调解助理员、综治网格员,每次调解的纠纷都会作为数据报送不同部门,这样不仅数据重复,也导致调解效果不佳,很多纠纷没有真正化解。”

  在一次座谈会上,村委干部、群众代表、干警代表、特邀调解员分别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成为法官工作室(站)设立后,“三个一”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所需要解决的课题。

  “让数据多跑路”的最好办法。此后,围场法院不断迈出探索步伐。群众不会使用智能设备,就在每个村级法官工作室都设置远程可视电话,拨打电话就能见到法官。解纷成本高、在途时间长,就建设远程接待中心。不会写文书,就设置专门接线员记录诉求……

  以需求为导向,正是在满足一个个需求中,围场法院诉源治理数据中心逐渐成型。

  该中心搭载信息化统管平台,平台连接覆盖每个村级点位的远程可视电话,群众随时通过向中心“报纠纷”,中心平台通过“网格内各联动成员单位排查上报”“群众自主呼叫”等方式,录入纠纷线索,录入后将在地图中形成预警标记点,系统实时监测数据,根据标记点数量划分预警等级,随后进行纠纷的智能分类、派单分流、办结销号、统计分析等。工作过程全面采集,图片、视频、文字资料随案保存。同时,平台能够实现人员管理规范化,加强对法官和特邀调解员的绩效评估、信息公示、量化考核。

  在传统模式下,群众跑一趟的平均用时在1.4天,法院处理一起纠纷的平均成本在378.31元。在这条“加速道”上,围场法院打破了县域9219平方公里的地域限制,平均每起纠纷节约用时1.1天,群众解纷成本几乎为零,法院平均每处理一起纠纷能够节约办案成本335.57元。

  “诉源治理数据中心就是矛盾纠纷的‘挂号处’和‘分诊台’,能做到群众诉求有人理、有人办。”中心干警介绍道。

  依托诉源治理数据中心,围场法院还与乡镇党委政府、派出所、司法所、土地所等部门横向联动,发出风险防控预案21个,提出司法建议18篇,反馈率达100%,依法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截至目前,共与54家行政机关、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完成对接,形成纠纷化解合力。

  随着治理模式的迭代升级,今年以来,围场法院诉前化解纠纷2185件,辖区新收民事、行政案件3413件,同比下降25.56%,服判息诉率同比上升8.7%,上诉率同比下降11.53%,县域刑事案发率、新增信访率分别下降13.74%、18.51%,创建无诉讼村(社区)45个,人民群众满意度全省位次上升36位。截至目前,省市县各级党政领导,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80余家法院先后进行调研,对围场法院诉源治理成效给予高度评价。

  下一步,围场法院还将立足“三个一”工作机制建设成果,继续发力探索“法院”+党委中心工作的“三个一”+机制,深入挖掘“三个一”机制在营商环境、法治政府、民族团结等领域上蕴含的巨大潜能。

责任编辑:黄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