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铭暄教授 受访者供图
高铭暄教授在自述中讲道:“自己的父亲曾担任过法官,受父亲的影响,选择学习法学。”“自从在浙江大学听了恩师李浩培先生讲授刑法总则之后,我就喜欢上刑法学这门学科。”“特别是1953年从事刑法教学以后,本着‘教育乃我之事业、科学乃我之生命’的信条,我将刑法学视为至爱,须臾也不分离,真正结下了不解之缘。”高铭暄教授著述等身、桃李满园、荣誉无数,可谓功成名就。令人钦佩的是,高铭暄教授即使年事渐高,甚至进入鲐背之年,依然老骥伏枥,不知疲倦地坚守在教学科研一线,是法学教育界令人非常崇敬的法治老人。
在2015年的“切萨雷·贝卡里亚奖”颁奖典礼上,为了遵循国际惯例,并表达对会议主办方的尊重,高铭暄教授勇于挑战自我,在勤学苦练后,用英语作了获奖答谢致辞。他以87岁的高龄,在国际讲台进行了一次英语秀。
2018年9月13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601学术报告厅,已经90岁高龄的高铭暄教授还为“00后”本科生、研究生新生们讲授了“开学第一课·我国刑法立法的成就、经验和展望”,他一口气讲了三个多小时,根据录音整理的速记稿就有三万余字。
在三年新冠病毒流行期间,高铭暄教授不能出门,仍然坚持线上参加学术论坛,发表致辞或主旨演讲。尤为难能可贵的是,高铭暄教授因眼睛有恙,不便使用电脑,所撰写的文章、著作、讲稿等,都是他一笔一划手写出来的。在高铭暄教授91岁高龄时,仍主编出版了《当代刑法前沿问题研究》一书,对司法实践中新近出现的网络犯罪、考试舞弊犯罪、虚假诉讼罪以及人工智能治理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2023年,高铭暄教授还在《法学杂志》2023年第1期发表学术论文《平台经济犯罪的刑法解释研究》,在《中国应用法学》(双月刊)2023年第2期发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中国特色刑法学高质量发展论纲》。高铭暄教授在鲐背之年坚持发表论文、指导学生,在我国学术界实属凤毛麟角。回顾一生的奋斗历程,高铭暄教授充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今后我还要继续做好本职工作,和法学界同仁一道,努力推动法学体系不断发展完善,为我国法学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年过九旬的高铭暄教授仍然活跃在刑法学前沿,心态甚至比后辈更显年轻。他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他的心还年轻,他还在努力奋斗!
在恩师看来,学习与研究是延年益寿最好的保健品。高铭暄教授每天的日程都排得很满,看资料、写论文、练英语、学计算机……忙碌而充实,留给自己户外活动的时间只有半小时。早在2001年,高铭暄教授就让学生教他“学电脑、玩手机”,短信、上网、电子邮件通通都学。以学习外语为例,高铭暄教授在中学时学习的是英语,在浙江大学求学期间(两年)学习的也是英语。到北京大学后开始学习俄语,到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后又学了两年俄语,达到能阅读俄语专业书籍和翻译俄语学术文章的水平。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俄语竞赛中,研究生刚毕业的高铭暄教授获得了一等奖。改革开放之后,高铭暄教授又开始继续学习英语。近两年,高铭暄教授给自己立了个“新目标”:每天在App上学习英语一到两个小时,达到“能够开口流利说”的水平。在凌晨两点的微信朋友圈里,大家不时地还能看到高铭暄教授英语学习进展的“打卡”。有段时间,朋友圈几乎天天深夜十二点都有高铭暄教授发起的“每天听15分钟3D英文广播剧”的挑战。
2019年,高铭暄教授作为“90后”,还打趣道:“我现在年岁已大,但心不老,愿意继续工作。有了工作,心灵上充实,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总之,还是要老骥伏枥、鞠躬尽瘁,要为中国的法治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在高铭暄教授90岁时,与他同龄的西原春夫教授在日本托人给他带话,提议两人要做百岁奋斗老人,先工作到100岁,再减少工作量。如今,高铭暄教授仍然没有停下脚步,人工智能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他始终保持对新领域、新规范的敏感和关注。先生说:“我的座右铭是活到老、学到老。尽管年龄大了,但我仍然力求保持年轻的心态,我还要兢兢业业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能工作就尽量工作,总之尽心尽力。”他还自我期许:“从研究生毕业留校教学到现在,我已经奋斗了70年,我还要再奋斗20年。”
理想不灭,恩师不老!
择一事而终一生。高铭暄教授一生只做了一件事——为新中国的刑法事业奠基开拓、培育英才。从1947年读大学起算,高铭暄教授学习刑法、研究刑法已经超过了75年。从1953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以后,高铭暄教授已经为法治教育和法治建设健康工作了70年。70年寒暑往来,高铭暄教授怀揣“把中国刑法学搞上去,跻身于世界之林”的愿景,从青丝到白发,初心不改,在学苑鞠躬尽瘁地耕耘了一辈子,乐在其中,无怨无悔。
高铭暄教授曾经在《人民日报》撰文:“大学教师,既是学者也是师者,从严治学、教书育人是本职。站在三尺讲台,是为了让学生学有所获、成长成才。教师应当扎根教学第一线,把上讲台当作最喜欢的事,履职尽责,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一份力量。”高铭暄教授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执教杏坛,不离三尺讲台。他曾多次谈道:“从1953年到现在,我都在课堂上教书。我喜欢上课,这辈子就是吃教学这碗饭的。”“无论社会活动如何繁忙,我都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我认为教学是老师的神圣职责。”即便在1983年至1986年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主任期间,有时一年需要参加200多个会议,高铭暄教授仍然坚持为本科生授课。
课比天大。高铭暄教授认为,精益求精地把每堂课讲好,这是教师的“职业良心”。尽管在一线上了几十年的课,对教材内容如数家珍,但是高铭暄教授始终保持对课堂的敬畏之心。每次在授课之前,高铭暄教授都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修改讲稿,并根据法律的最新规定,与时俱进地增删内容、调整案例,不断修改完善,精益求精。先生认为,“教学内容大致相同,但每次听的人不同,他们认知的角度就不同,当然要重新整理,语言表述也一定要适合受众的特点。”高铭暄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曾向记者解释:“法律体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法律条文也有修改,每次课要与时俱进,及时把学术前沿信息分享给学生。有时自己也会反思上一次课有哪些内容没讲到、没讲清楚、存有哪些漏洞。总之,会尽己所能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获得最大收益,不能浪费学生的青春。”
2021年9月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师节表彰大会暨吴玉章师德师风大讲堂启动仪式上,93岁高龄的高铭暄教授为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作首场讲座,分享一辈子做学问、坚守教书育人岗位的为师之道。16页的手稿上满是修改的痕迹,高铭暄教授为了这次活动,前一夜改稿改到凌晨两点。由此可以折射出先生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学者风范。先生认为:“只有从细节做起,把每一件事情都处理好,才会真正做到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在他看来,作为高校教师,多读书、读好书是必要的,但不能一味地钻进书本出不来,应当从纯粹读书的状态中走出来,积极参加一些和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一般具有较高的理论和专业素养,一旦和实践相结合,就可以将教学提高到更高的层次。将社会实践引入课堂教学,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其学习水平。可以借鉴国外的研究,但不能生搬硬套,照单全收。”这也是高铭暄教授教学科研的“法宝”。
>>2021年9月9日,高铭暄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师节表彰大会暨吴玉章师德师风大讲堂启动仪式上作讲座。 受访者供图
江河眷顾奋楫者。无论是当教师还是做学术,高铭暄教授都秉持“天才就是勤奋”的人生信条,毫不懈怠,尽职尽责,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学习、求索,养成刻苦钻研的良好习惯。哪怕在逆境时,先生也不放弃,追求“更好”永无止境。也许身处困境最能考察一名学者的人生境界和治学态度。1963年,前后修改了33稿的刑法典草案被束之高阁。在政治动荡年代,参与刑法起草的过程倍加艰辛,高铭暄教授深感历史责任重大。先生详细记录了刑法立法中每次会议的情况,厘清每个条文、每个字句改动的前因后果,按先后顺序装订成册,所有材料摞起来有一米多高,其间记述着中国刑法发展的历史印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停办,教法律的高铭暄教授被分配到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工作,在担任医学史教研室副主任并主持工作期间,先生还发表了医学史论文4篇,并翻译了两万余字的外国医学史人物词条。可见,科学研究充分展现了先生生命的意义。
高铭暄教授用鞠躬尽瘁的一生,立志做大先生、潜心做大学问、努力育大英才,把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全部倾注给了我国的法学教育和法治事业。先生常说:“我就是一名普通教师,既然选择了教书育人,就矢志不渝。”这种执着坚守彰显的是高铭暄教授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体现的是高铭暄教授对法治的赤诚情怀。在为师方面,高铭暄教授以育人为己任,既教书育人,又言传身教,甘做人梯,愿当路灯,倾心贡献自己的全部心智,是一位尽己之力倾囊相授,帮助学生、成就学生的好老师。高铭暄教授对学生悉心授业、关怀备至,很多学生因恩师高铭暄教授的教诲和指点,改变了一生的命运。在为人方面,高铭暄教授具有卓然的大家风范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是一位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儒雅、谦逊、博学、正直的谦谦君子。他德高望重,成就斐然,而又虚怀若谷,平易近人,淡泊名利,品行高洁。从高铭暄教授身上,学生们感受到师生关系不仅是一种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在学生的心目中,高铭暄教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不仅是一位授业解惑的“经师”,而且是一位明德传道的“人师”,更是心怀“国之大者”的大先生。
>>2019年11月,高铭暄教授回到家乡浙江玉环,走访玉环中学,受到热烈欢迎。受访者供图
高铭暄教授始终把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70年孜孜不倦地传道授业、培育英才。上世纪80年代期间,高铭暄教授负责选拔国家教委公派出国的刑法学研究生。为培育国际化法学人才,先生积极为学生们争取出国学习机会,培养了一批活跃在国际法学界的知名学者。许多学生至今仍记得当年高铭暄教授的期许:“要博采众长,在学成归国后,完善中国的法律体系。”高铭暄教授指导的学生出国留学,先生都会反复叮嘱学生“学习之后一定要回报祖国”。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卢建平教授留学法国期间,一直与高铭暄教授保持信件往来,几乎每一封信,高铭暄教授都会跟他说回国报效祖国的事。卢建平教授说:“这些话,使我更坚定了回国报效祖国的信念。”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冯军教授曾被导师高铭暄教授先后选送日本和德国学习。1996年在德国进修时,他收到了高铭暄教授的来信:“冯军,你学习勤奋,毅力又佳,当然还要继续努力。我们很需要你这样的人才。”这封信,冯军教授一直保留至今。
高铭暄教授认为:“学者的责任和使命就是追求真理、宣扬真理,发现错误、修正错误。如果是教师,就要以身作则,做到名副其实的传道、授业、解惑。”在指导学生方面,高铭暄教授既奉行有教无类,又注重因材施教,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个性和兴趣。在与学生们相处时,高铭暄教授的态度是包容而平等的。先生经常援用韩愈在《师说》里讲的那句话,“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开导我们,鼓励学生们发表不同观点。高铭暄教授坦言:“我不希望学生一味附和老师的观点。学术上没有禁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创新,才能解决更多学术问题。在追求真理的探索之路上,我鼓励学生创新,认为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行。在我的弟子中,学术观点不同甚至激烈争辩者,不乏其人。如果说的有道理,我还是尊重人家自由的学术观点。我是这么讲,学术归学术,关系归关系,有不同意见是好事,真理越辩越明。”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治学态度和宽厚包容的大师风范,使得学生、弟子们更加敬爱先生,无不将先生尊为人生难得的恩师、良师。
高铭暄教授是法学教育家,注重以身作则,一贯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先生说过:“学生们回来看我时,说我的观点对他们的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这是我最开心的事情。”先生不仅从学术上对学生指引,更以自己矢志不渝信仰法治、追求法治、坚守法治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投身法治。先生的学生很多在执法、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但先生从来没有请托学生过问案件。先生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期望学生坚守法治,永远做一名真正的法律人。
高铭暄教授一直认为,自己最适合的职业就是教师,三尺讲台就是自己的最佳位置。先生说:“我一辈子只想扮演好一个角色,就是教刑法的老师。”70年的法学教育生涯证明,在教师这个岗位,高铭暄教授确实做到了“最佳”!1984年1月,高铭暄教授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1995年,高铭暄教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1年,高铭暄教授被评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2005年,高铭暄教授被授予中国人民大学首批荣誉教授称号。2009年,高铭暄教授被授予中国人民大学首批荣誉一级教授称号。2012年,中国法学会授予高铭暄教授“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称号。2019年,高铭暄教授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在高铭暄教授身上,有数不清的荣誉,几乎成为教育领域各类荣誉的“大满贯选手”。
2019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高铭暄教授颁授奖章。这是党和国家对高铭暄教授这位为新中国刑法学教育和刑事法治事业不懈奋斗70年的泰斗级资深教师给予的隆重表彰。党和国家对先生给予了崇高的礼赞和隆重的褒扬:“当代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作为唯一全程参与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制定的学者、新中国第一位刑法学博导、改革开放后第一部法学学术专著的撰写者和第一部统编刑法学教科书的主编者,为我国刑法学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人民教育家”这一殊荣,对于一生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高铭暄教授,可谓实至名归!高铭暄教授不仅具有春蚕蜡炬、诲人不倦的品德,而且具有高风亮节、为人师表的风范。在高铭暄教授心目中,法治是他的生命,教育是他的挚爱,党的理想是他的信仰。面对国家的褒奖、学界的肯定、学生的推崇,先生总说这是过誉,自己是代表法学教育界领奖,自己的成就不过是历史的机遇。成为法学界国家荣誉称号唯一获得者,高铭暄教授谈了三点感受:第一,“感觉到很意外、很光荣。”“作为法学界的获奖代表,我感觉这份荣誉是沉甸甸的,同时对法学界起到了鼓舞和示范作用”。第二,“就是感恩”。“没有党和国家的精心培养以及法学界的集体智慧,我是得不了这个奖的”。第三,“荣誉就意味着责任,荣誉越高,责任越重”。获得“人民教育家”称号后,高铭暄教授表示:“我是一名教师,捧着一颗爱心,站在三尺讲台,不求姹紫嫣红,切盼学生成才,共筑中华美梦!”
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高铭暄教授亲育弟子近百,广育后学无数,可谓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先生常说:“我的学生们,是我一生最大的成就。”高铭暄教授成为获得“国家荣誉称号”的法学界唯一代表,先生的弟子与有荣焉。我曾与先生的众多弟子交流,特别是与先生早期培养的一些功成名就的弟子谈及先生的道德文章,弟子们说起恩师,内心都充满感恩与敬意!每个弟子都发自肺腑地说:“我不是老师最好的学生,老师却是我最景仰的先生!”在学生眼中,高铭暄教授是德高望重又和蔼可亲的“人民教育家”。师为众人重,始得众人师。高铭暄教授的为人、为学、为师,立德、立功、立言,堪称教书育人的典范、以身垂范的楷模,深受学生们的崇敬和爱戴。先生的言传身教,足以鼓舞学生秉承师志,献身教育、献身法治。我们法学后人向高铭暄教授最好的学习,就是像先生那样做人、做学问、做教育!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高铭暄教授的精神特质,我想用“内心纯净”。在为学、为师、为业、为人上,先生遵从本心,真实坦诚,没有私心杂念,不世故,不做作,不矫情,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从容优雅、朴实无华的风骨。高铭暄教授“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人生境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知行合一”的美德风范,“求真尚善、尊法明德”的崇高信念,“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奋斗精神,令人深深景仰。
70年斗转星移、风雨兼程。高铭暄教授教书育人的历程,与新中国刑法学发展同行,也为新中国法治进步见证。回首过往,恩师是不幸的,年富力强时正值“法律虚无”岁月,特别是遭遇“十年浩劫”;恩师又是幸运的,有幸参与刑事立法,适逢“法治振兴”年代,能为中国法治建设举旗扛鼎奋发作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刑法科学的繁荣,蕴含着高铭暄教授作为人民教育家的巨大贡献,先生的卓越成就必将载入中国法学史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浙江省玉环市是人民教育家高铭暄教授的故乡。家乡人民在玉环市大麦屿街道庆澜公园河畔,新建了一座现代式灰白建筑,这就是玉环市新文化地标——高铭暄学术馆。馆内展陈有高铭暄教授的业绩履历、法学著作、学术文稿、刑法学故事等。95岁高龄的高铭暄教授精神矍铄,再次回到故乡。2023年4月7日,学术馆里嘉宾满座、弟子齐聚、乡贤云集,共同庆贺高铭暄学术馆正式开馆,成为当地法治教育、人才培养的基地。新落成的学术馆藏展示了高铭暄教授的教学生涯、理论贡献和重大学术成果,是对他学术思想很好的总结和传播,承载了他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展现了一位“人民教育家”的高尚师德师风、深厚学术造诣和坚定法治信仰,对于弘扬人民教育家精神品格、推动法学学科建设以及传播法治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铭鼎法坛、暄煦杏林,高铭暄教授以身垂范诠释师者本色的一生,无愧于“人民教育家”的荣誉称号,是当代大先生的典范,是我国教育家的楷模!
文/姜伟口述 吴笛整理
来源:《民主与法制》周刊2023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