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民三庭庭长 全奕颖
在法院工作的这些年,世间百态、人情冷暖我见过许多,一直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让每位当事人都感受到司法的温度。
在一起土地经营权出租合同纠纷案件中,双方当事人庭审时情绪都特别激动。
“我豁出去了,打多少官司我都奉陪到底。”上诉人直接指着被上诉人鼻子说。
“你以为我愿意陪你在这没完没了啊,上有老下有小的,谁有空天天跟你折腾。”
双方争吵不断,我敲了两次法槌休庭,双方才停止了正面争执。
案件事实跨度长达十余年,当事人在二审提交了新证据,但因年代久远,原件早已缺失,我在庭审第二天就前往村委会,通过询问多位时任村干部,一点点还原出了案情。
原来,2010年,上诉人租下了一块土地用于经营,租期15年。其间,双方就供水供电问题发生了纠纷,而涉案土地拆迁后续的租金退返和拆迁款分配也成为了矛盾激化的导火索。
明晰案情后,下判决并不难。但我意识到,这个案件判决并不能一次性解决问题,即便结果公正,矛盾也未必能够真正解决,反而可能是新一轮诉讼的开始。
从村委会出来后,我经过上诉人家门口,看到屋内的简单摆设,我当下就觉得案件标的额虽不大,却可能会对上诉人的生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决定再试试调解。
在与上诉人沟通许久后,他低下了头,眼里没有了更多的愤怒或者是其他情绪,只是长叹一口气,说道:“我也不想跟他闹这么难看,可是他一丁点都不愿意让步,我咽不下这口气,凭什么低头的人是我。”
话里话外,我感受到了一丝调解的希望。另一边,我继续联系被上诉人,可是这一头,明显棘手得多。
“您别费劲了,我忙着呢,别再找我了!”“法官你烦不烦啊!”“对不起,您拨打的用户正在通话中,请稍后再拨。”……被上诉人白天需要打零工,晚上才有空,可一通通电话打过去,得到的答案总是拒绝。
被拒绝了多次,其实我的内心也是沮丧的,一度觉得确实没有调解的空间了。当拟定的判决书打下最后一个句号时,我迟迟无法关闭电脑,这不是一个温暖的结局。我心里有个声音在告诉自己,不能让他们收到判决书后继续开始新一轮的争吵和诉讼。
带着一丝期待,我咬咬牙,又拨通了被上诉人的电话。让我意外的是,这一次,竟然没有等待,他直接接起了电话。
“我是真的想尽量一次性解决你们的问题,这个问题即使定了,对方不服气,还会就另一个问题接着来告,你每天白天需要去干那么多活,实在是没有必要再接着耗下去了。”再一次听到熟悉的建议后,被上诉人犹豫了一会儿,终于说:“好吧,如果一次性解决我同意,但要当场支付完毕,然后保证这件事到此为止。”
我的心放下了,关闭了写好的判决书,开始跟他们协商调解的细节。后来,双方当事人再次来到法院,反复沟通后,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当场签订了调解协议并支付。
结案后的一个下午,一封感谢信不期而至。来信的竟然是被上诉人,“我了解到法官在铁面无私的同时还有很多的温情和常人少有的耐心,再次感谢您。请您保重身体,早点下班。”
总有一些黑暗需要审判终结,也有一些创口需要审判治愈。其实,做法官有时与做医生相似。医生是“治病救人”,而我们医治的对象则是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创口。当我们真正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为他们解决问题,他们是可以感受到我们的真心的,用真心换取真情,就是化解纠纷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