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法治舆论传播的政治要求与实践路径
2023-04-07 09:09:56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屠少萌
 

  2020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会议的重要讲话中用“十一个坚持”精辟概括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专章部署“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把握好政治家办报的时代要求、做好新形势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依法治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法治舆论传播处于三者交集,政法新闻工作者肩负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做好法治舆论传播工作的两大重任,要清醒认识自己的政治站位、职责使命,把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准确把握新时代法治舆论传播的政治要求,积极探索新时代法治舆论传播的实践路径,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所掌握、所运用。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法治舆论传播的灵魂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也是新时代法治舆论传播的根本指南,是法治舆论传播工作的灵魂。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南来指导法治舆论传播活动,才能确保法治舆论传播工作的正确导向,使法治舆论传播更具科学性、理论性和思想性。

  一是坚持党性原则。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做好新时代法治舆论传播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面依法治国绝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作为政法新闻工作者,必须准确认识并自信回答: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党的领导是全面依法治国题中应有之义,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定海神针”。

  二是强调人民至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全面依法治国这一根本目的,意味着法治舆论传播工作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告诉我们,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另一个角度看,法治舆论传播工作也必须依靠人民,因为“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当然也包含法治舆论传播工作。

  三是坚守中国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法治问题上的理论成果;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我们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决不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决不走西方所谓‘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的路子”。

  道路问题关系全局、决定成败。实践证明,我国政治制度和法治体系是适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的制度,具有显著优越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政法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有自信、有底气、有定力。法治舆论传播工作更要承担起教育、引导的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继承和发扬中华法系优秀的思想和理念,从根源上摒弃西方错误思潮。

  二、深刻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方法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精辟概括为“六个坚持”,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贯穿着“六个坚持”,法治舆论传播工作要掌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髓,必须深刻把握“六个坚持”。此处重点讨论法治舆论传播工作中如何坚持守正创新、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

  一是坚持守正创新。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两个结合”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

  在法治舆论传播工作中坚持守正创新,要求我们做到“两个结合”,一方面深入我国法治建设的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一方面挖掘和传播好中华法系的优秀思想。比如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慎刑思想,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平等观念,保护鳏寡孤独、老幼妇残的恤刑原则等。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任务。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交织叠加,其中不少矛盾和问题与法治不彰有关。过去一段时期内,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违法不究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法治领域腐败时有发生,严重损害法治权威,影响社会公平正义。

  在法治舆论传播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要求我们抓住法治领域主要矛盾,聚焦继续推进法治领域改革,通过新闻舆论工作推动解决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还要求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敏锐地发现法治领域潜在的可能制约发展的重大矛盾和问题。

  三是坚持系统观念。习近平法治思想从“两个大局”出发把握全面依法治国,从国家治理视角谋划全面依法治国,明确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不仅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也贯穿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

  在法治舆论传播工作中坚持系统观念,要求我们不能就法治论法治,不能简单从法治自身来理解法治,而要胸怀“两个大局”,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来定位法治、认识法治,并以此来设置法治舆论传播的议题,部署法治舆论传播的重点任务,判断法治舆论传播的时、度、效。

  三、新时代法治舆论传播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法治思想不仅蕴含着深刻的理论内涵,而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从实践角度看,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新时代法治舆论传播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操作性的要求。

  一是牢牢抓住“第一解释权”。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闻舆论工作“五个事关”的重要论述,其中一条就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法治领域的改革政治性、政策性强,法治舆论传播工作要承担起这一重要职责和使命,要求我们必须争夺“第一解释权”,不仅要使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而且要用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使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为群众接受并转化为自觉行动。这其中,评论理论是一个重要的抓手,掌握互联网时代舆论场上的“第一解释权”,政法新闻媒体必须创新评论理论工作。

  二是始终坚持法治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之所以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同我们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立足当前,我们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舆论传播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法治思维,在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下开展舆论传播工作。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舆论传播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自媒体、社交媒体成为舆论传播的重要主体,法治舆论传播过程中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新问题也不断出现。尤其是在重大突发事件中,人民群众多元的价值观和各自切身利益纠缠其中,极容易发出不同的声音、甚至发生激烈的争论,引发重大的舆情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法治是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突发事件的最重要手段。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在这方面,政法新闻媒体职责重大、使命光荣,要抓紧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新闻工作者队伍。

  三是有效开展舆论监督。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法治舆论传播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近年来,司法腐败案件集中暴露出权力制约监督不到位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人类政治文明史,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法治轨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则必然祸害国家和人民”,“要加快构建规范高效的制约监督体系,坚决破除‘关系网’、斩断‘利益链’,让‘猫腻’、‘暗门’无处遁形”。舆论监督是法治舆论传播的重要内容,是保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重要一环。

  当然,舆论监督并非特指对权力的监督。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舆论传播就要针对立法、执法、司法、守法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从满足人民诉求的角度开展舆论监督,科学引导舆论,推动问题解决,用法治保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单位: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责任编辑: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