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3日,中央一号文件犹如一粒充满希望的种子,深播在祖国大地的春天里。这份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是党的二十大后首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出发,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大部署。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事业中,法治建设一直发挥着重要保障作用。欣逢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人民法院坚定不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将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基层治理作为始终坚持的长期任务。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记者就法治如何保障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采访了多位全国政协委员。
产业旺,乡村兴
实施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
地处中原的河南省宁陵县,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定点帮扶下,于2019年,提前两年脱了贫。如今,每到瓜果飘香时节,宁陵县万亩梨园内一派热闹景象,酥梨直播电商节吸引了多位“网红”主播“吆喝”带货,线上网友纷纷下单采购。曾是河南最穷的五个县之一的宁陵县,如今乘着电商产业的春风,让当地群众的小康梦照进现实。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通过走访调研发现,最高人民法院在帮扶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而是通过严格案件审理、联系专家指导、提供技术支持、多方联系商家等举措,引导当地群众从接受“输血”到自身“造血”。而结合当地实际大力振兴电商产业发展,是关键。
“十里温泉带、百亩九龙湖、千年古银杏、万亩苗木林”,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人民法院永宁人民法庭辖区内有两个街道是远近闻名的温泉之乡、旅游之乡,吸引了不少外资来办厂谋发展。过去靠山吃山的百姓,不断拓展农业产业链,逐步发展出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旅游、品牌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
聚焦乡村经济新变化,永宁法庭对近三年受理审结的案件逐案解析,形成服务乡村产业振兴调研报告,针对企业占比较高的买卖合同纠纷中合同履行不规范、质量约定不明确等问题,通过送法上门、提出司法建议等,把司法服务送到企业急需处。这两年,企业类似情形的纠纷明显减少。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一号文件”指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李学林看来,近年来,人民法院为服务保障乡村振兴出台了不少措施,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李学林说:“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依法服务乡村振兴。出台司法政策,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民法院要进一步强化保障力度,以司法之力保障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把稳定增收的致富机会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人才聚,诸事成
乡村振兴,兴的是村,靠的是人。
“一号文件”指出,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提高培训实效。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才投身农村,建设农村,一大批致富带头人、乡村“能人”利用自己的成功经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走上致富路。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工商联主席谢茹认为,培优乡村创业主体,把人才留在乡村,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是撬动乡村振兴的有效支点。
“要为‘能人’们铺好路,提供好支持,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工商联主席滕树静表示,“法律要成为农村人才的坚实后盾,保障他们放开手脚去干。”
法治有保障,人才方安心。
2023年2月,湖北省枣阳市人民法院七方人民法庭法官来到辖区梁家村,在巡回开庭后举办“法律明白人”暨人民调解员法治实践培训活动。法官通过真实案例向现场30余名村干部和人民调解员讲解调解技巧和注意事项。
“自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开展以来,法院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乡村群众也正在养成遇事找法的好习惯。”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生龙进一步建议,营造良好乡村环境的同时,切实解决乡村“空心化”“空巢化”问题,让返乡农民工“回得去、留得住、有事做”,逐步致富,从而真正让农村“活”起来。
文化活,村民喜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作为哈尼古歌哈尼四季生产调传承人,全国政协委员、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创始人杨钰尼谈到家乡歌舞文化时总是特别自豪。
“我最初创业的初心就是当好哈尼文化的传播者。”杨钰尼希望,乡村不仅要山青水绿,还要用文化系住年轻人群体的“乡愁”。
近年来,人民法院注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下功夫,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全面实施,除公正审理一大批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案件外,各基层法院还主动走出去,向群众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营和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知识。
“要充分发挥乡村文化对于提升村民素养、传承乡村记忆、提升乡村经济、完善乡村治理的作用,增强村民在乡村生产生活中的价值认同,实现乡村文化和乡村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才能真正提升乡村振兴水平。”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山西省委副主委梁丽萍说。
“一号文件”还要求,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移风易俗规范,强化村规民约约束作用,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针对此类陈规陋习,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岳阳市侨联副主席柳玲玲说:“人民法院要以个案审判清积弊倡清风,针对个别地方村规民约内容空泛等问题,协助社区村委会修订完善,营造良好的乡风文化氛围,推动移风易俗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生态好,百姓乐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
“一号文件”指出,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应有之义。”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传喜认为,这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充分反映了亿万农民对建设美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
“当前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不够,在一些生态环境非常好的山区还存在靠消耗资源谋发展的现象。”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曹荣指出,“一方面要帮助老百姓转变发展理念,另一方面要提供相应的技术和人才支持。”
传统村落既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是村落居民赖以生存的聚居场所,运用法治做好传统村落的历史建筑、人文景观、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综合保护工作,确保传统村落风貌得以可持续留存和延续非常重要,意义重大。
2022年,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为传统村落提供司法保护的意见》,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及“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重要要求,切实发挥人民法院司法审判职能作用,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法治是传统村落的守护神。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巩富文提出:“传统村落保护,需要动员全社会特别是传统村落群众的共同参与。人民法院在宣传中,要紧密结合实际,做好普法和个案的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让传统村落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组织强,人心齐
“一号文件”提出,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
今年2月,一堂题为“乡村振兴·法治同行”的党员冬训课在江苏省金湖县塔集镇金平村举行,担任主讲的是金湖县人民法院干警。该院将干警学习教育与法治助力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将全院7个党支部分别与7个联挂村居党支部结对冬训,组织党员干警到联挂村居,与基层党员干部同学习、同研讨。
“乡村振兴离不开组织振兴。人民法院要紧紧依靠当地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主动嵌入地方乡村基层治理体系,与辖区党委、政府建立常态化协同运行机制,形成府院联动、力量整合、综合施策的立体化治理模式。”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国曜琴岛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李连祥说。
党建品牌是推动乡村治理工作开展的有力抓手。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芒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局长李玉春在走访时发现,近年来,人民法院严格落实“支部建在庭上”的工作要求,强化“一庭一品牌”创建,打造“乡贤+审务”“党建+审务”的人民法庭党建工作品牌,全面开展“法庭联乡村、党建促振兴”等结对共建活动,协助乡村健全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党建+法治”为乡村自治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