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北地区最早形成工业基础的老工业基地,甘肃曾创造诸多“共和国第一”,部分领域一度跻身经济舞台前沿,有过令人艳羡的高光时刻。
发展不足,工业经济活力和贡献率不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关键指标长期全国倒数。甘肃也曾长期面临发展之“痛”。
经过多年接续奋斗,“十四五”以来,甘肃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把工业强省、产业兴省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招”和富民兴陇的“必答题”。全省上下齐心协力,以强工业行动引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图景,正徐徐展开。
改旧育新,重塑传统产业优势
在金川集团精密铜材有限公司生产厂房内,铜及铜合金以管、棒、排、线材等不同形态,从各种机器中生产出来,源源不断送往下游企业。这家企业曾多年亏损,而2022年同口径减亏超过3400万元,实现了扭亏为盈。
企业董事长付成文坦言,这一改变得益于加快产品技术升级和新产品研发。2022年8月,企业研发出国内直径最大的铜镍合金无缝白铜管,改变了我国舰船制造和海洋工程领域所用无缝管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这也是近年来金川集团改旧育新重塑传统产业优势的缩影。位于河西走廊腹地的金川集团,在大西北默默耕耘近63年,拥有世界第三大硫化铜镍矿床,是世界领先的镍钴生产基地、铂族金属提炼中心和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铜生产企业。
早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时期,国家不仅在甘肃布局了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工业产业,还从各地迁来电子、机械、轻工等一大批骨干企业,使得甘肃率先在西北地区形成相对厚实的工业基础,不少项目和产品填补了国家工业发展的空白,创造了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炼油厂、第一个大型有色金属联合企业、第一台大型石油钻机等诸多第一。
“甘肃虽然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较好的资源禀赋,但以原字号、粗字号、重字号为特征的传统产业产品结构,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甘肃省国资委副主任张福林说,甘肃工业产业链条短、产品层次低等问题尤为突出。金川集团便一度因有色金属行业周期性波动,而遭遇经营上的“过山车”。
“十四五”以来,甘肃省突出工业强省、产业兴省发展理念,鲜明提出以强工业等“四强”行动,盘活存量、引入增量、提高质量、增强能量、做大总量。2022年12月底,甘肃省委、省政府召开强工业行动推进大会,进一步明确“大抓工业、大干工业、大兴工业”的发展导向。
金川集团也乘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春风积极转型,不仅掀起内部改革增效的“风暴”,还加速推进10万吨电池级硫酸镍、10万吨三元前驱体、20万吨磷酸铁锂、5万吨废旧锂电池回收利用等一批动力电池材料项目,致力于打造西北最大的动力电池循环经济产业基地。2022年,金川集团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为3315亿元、10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4.9%、35.7%,取得历史最好经营业绩。
“推进强工业行动,就是要在改旧育新中推动工业经济扩量提质。”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黄宝荣说,目前,甘肃正积极推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国民经济离不开、甘肃有基础的产业延链补链,充分释放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等国家有需要、甘肃有优势的产业的发展空间,打造形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市场潜力大、甘肃有条件的产业的集聚效应,做优做强电子信息等发展空间广、甘肃有要素的产业。
外引内培,筑牢新兴产业高地
寒冬时节,朔风凛冽,兰州宏彬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项目工地上,仍是一派火热的生产景象。挖掘机、起重机在黄土地上轰鸣作业,工人们则在沟壑间抓紧时间埋设管道。该项目位于兰州新区,是甘肃省2022年重点招商引资的项目,当年3月“云”上签约落地,6月就破土动工,仅半年时间,一期项目即将点火试生产。
企业基建总经理徐家栋告诉记者,该项目将分三期施工,整体投产后可实现年产20万吨石墨化材料及20万吨负极材料,营业收入将超100亿元,可带动当地就业3000人以上。目前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建设项目二期工程,争取今年7月实现投产。
这是甘肃省改善营商环境、为经济发展赋能的一次典型探索。如今,优化营商环境、集聚市场要素,已成为全省落实工业强省战略的共识。
兰州新区率先在全省推动工业“标准地”出让、用地效益评价、商事登记“无人审批”等改革,大力推行“承诺制4.0”,开展“无证明城市”建设,大批优质项目落地生根。近5年来,兰州新区累计引进优质产业项目1000多个、总投资5000多亿元,形成了千亿级新材料、精细化工产业集群。2022年,兰州新区新增市场主体5647户,创历史新高。
2022年,兰州新区产业园区新落地、开工、投产的项目超过百个,海亮铜箔、宝武碳业等一批高端新能源新材料项目,接续创造行业建设投产“新速度”,不断为兰州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不久前闭幕的甘肃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包抓联”“白名单”“六必访”等一系列服务企业的措施,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把原有的最明显短板,逐渐变成最亮丽的标识和品牌,为经济发展赋能。
在优化营商环境为经济发展赋能的同时,甘肃明确要让科技创新从“关键变量”变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挖掘创新资源,催生创新成果,推动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
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始终把科技创新放在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从超高碳剃须刀用马氏体6Cr13等产品实现国产化替代,到成功开发出关键领域“卡脖子”不锈钢材料,始终秉持“631”模式,即:60%科研工作立足产业产线需要,30%为基础性工艺研究,10%为前瞻性前沿性技术跟踪研究。
2021年,甘肃省属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5.98%,实现新产品产值135亿元,同比增长33%。2022年前11个月,省属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达到86.03亿元,带动实现新产品产值564.55亿元,同比增长29.48%。
如今,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融合创新成果在甘肃工业领域广泛应用,矿山采装运设备远程操控,生产线全流程智能制造,高炉生产状况也初步实现远程诊断,科技创新、信息技术不仅驱动高端化布局,更为传统生产方式赋能添力。
提质增效,再振工业基地风采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在全国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大潮中,甘肃强工业行动不断迎来发展新机遇。
在甘肃河西地区的沙漠、戈壁、荒滩上,甘肃省电力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积极布局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仅2022年就开工建设6个共900兆瓦的新能源基地,助力河西地区成为全国“绿电”生产基地。
放眼当下,甘肃富集的风光资源,正在加速转换成绿色发展的新动能。截至2022年11月底,甘肃新能源并网装机3285万千瓦,同比增长30.57%,成为甘肃第一大电源。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的落地、“外电入浙”送端省份的入选,更是推动“西电东送”“东数西算”产业迈上新台阶。
展望未来,甘肃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近年来,依托已经开通的中亚、中欧、南亚、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际班列,以及通往南亚、东盟的“空中丝绸之路”,甘肃站上开放前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新年伊始,重260吨、总价值约350万元甘肃制造的风电设备,便搭乘着“中吉乌”公铁联运国际货运班列,从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兰州货运中心中川北铁路货场缓缓驶出,奔赴乌兹别克斯坦。
2022年前11个月,甘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值达265亿元,同比增长24.1%,占全省外贸总值的48.9%。同期,甘肃机电产品出口值达54.6亿元,同比增长20.1%。
过去几年,甘肃工业投资年均增速达20%,工业企业效益年均增速达18.2%,呈现出提速扩能、量质并举的良好局面。
今后,甘肃将围绕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速推进经济现代化,而强工业行动仍将是主要抓手。
从陇东高原,到河西走廊,陇原大地上,沿黄河流域生态产业、河西走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和陇东南能源化工产业等3个产业集聚带正在加速构建,集聚7个千亿级规模产业集群的新型工业化蓝图正在照进现实。(记者 向清凯、马维坤、宋常青、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