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武汉经验”价值不限于生态领域
2022-11-16 10:25:39 | 来源:北京青年报 | 作者:劳利
 

  鹤舞鹿鸣,花叶葳蕤,万物生灵栉风沐雨,人与自然美美与共。日前举办的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上,武汉以全市湿地面积占区域面积比(18.9%)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而被重点展示,湿地保护的“武汉经验”,成为这个刚刚晋级“国际湿地城市”的润泽之地备受世人瞩目的重要内容。

  有人这样总结湿地保护“武汉经验”的主要内容:强化立法、形成体系、分类管理、系统整理、智慧管理、多方联动。武汉积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长江大保护,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不断彰显“湿地花城”生态底色,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湖乡山水”美丽画卷的诸多经验和做法,的确值得其他地方学习借鉴。进而言之,我们不应将湿地保护的“武汉经验”仅仅当做生态文明建设的“真经”,“武汉经验”之所以被各方所珍视,还因为其中蕴含了超大城市治理的深层次逻辑,这正是“武汉经验”不局限于生态领域的价值所在。

  “武汉经验”的价值体现在系统思维上。作为全球内陆湿地资源最丰富的三座城市之一,武汉打造“国际湿地城市”看似具有先天优势,其实不尽然。现在拥有5个湿地自然保护区、10个湿地公园、165条河流、166个湖泊的武汉,曾经一度因围湖造田、房地产及城市圈扩张影响,湖泊萎缩严重,被污染的水体扰乱了湿地的生态系统,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对此,武汉选择系统立法先行、系统整理跟进的策略,不仅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出台《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还相继出台生态补偿办法等配套法规,用激励机制引导农民调整种植和养殖方式,缓和人鸟矛盾;不仅积极实施长江大保护,还将海绵城市建设融入其中。系统思维让“武汉经验”避免了“单打一”的点状突破和资源的单向流动,实现了“四两拨千斤”式城市整体发展。

  “武汉经验”的价值体现在创新思维上。城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是提升治理能力的主战场。没有创新思维,城市治理或陷入“一刀切”的简单思维模式,或落进刻舟求剑的僵化思维怪圈。

  武汉在湿地保护中充分运用创新思维,在全市湿地自然保护地安装微气象、水文、水质、土壤及鸟类图像识别、声纹识别等环境和生物因子物联感知设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湿地生态组分、生态过程、威胁因子等进行实时监控和动态监测,提升湿地管理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创新思维助力武汉成为“世界湿地城市”,也必将从整体上推动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治理能力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武汉经验”的价值体现在辩证思维上。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篇大文章,不可能一挥而就。“武汉经验”展现的辩证思维最具启发之处在于,首先抓住长江大保护、两江四岸整治、大东湖治理、汉阳六湖联通等一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进行重点突破,以此带动小微湿地变身城市“毛细血管”和公众亲近自然的家门口公园,从而形成了全社会关注生态改善、参与生态建设的良好局面。

  湿地保护的“武汉经验”告诉我们,超大城市治理千头万绪,做好区分阶段、把握过程、慎终如始,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城市治理就能赢得主动权。


责任编辑: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