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拿判官笔,亦成好文章
2022-09-20 09:36:27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李霁
 

  图为李霁工作照片。照片由作者提供

  现在算起来我离开《人民法院报》记者站已经4年多了,工作的确是越来越繁忙,恰逢《人民法院报》创刊30周年之际,应约写一篇我与《人民法院报》的文章,让我得以回首15个年头的记者站工作,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那15年的经历对我的影响有多大,有多深远。而且忽然也意识到在自己的工作生涯中不会再有在一个岗位上工作15年的情况了,正好借此机会,把自己15年的经历感受做一个简要的梳理。

  梦想成真

  我在学生时代,对自己以后要从事的职业就有了想法。一是要学法律,当法官。二是要学新闻,当记者。所以在当时填报高考志愿时,我选择报考中国政法大学,既有离实现法官梦越来越近的激动,同时也伴有放弃了自己记者梦的若有所失。我是2004年到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人民法院报》派驻记者站工作的,履行相关手续后我就成为了一名《人民法院报》驻河北记者站的记者。当拿到报社发给我的记者证的那一刻,感觉就是和高考时拿到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一样激动。

  我清楚地记得,我当时写的第一篇报道是一个职务犯罪案件的消息。当从《人民法院报》看到署名自己名字的作品见报时,那心里简直就是乐开了花。那份报纸直到现在我还珍藏着。当一个人从心里已经放下了一个梦想,而多年之后,这个已经放下的梦想竟然成为现实,只能说太幸运了,我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对于成就我实现了梦想的《人民法院报》充满感激!

  法院“报人”

  我来记者站工作之前,一直在审判岗位工作。来到记者站工作一段时间后,我有一种感觉,就是河北记者站的同志们和法院其他岗位上工作的同志们不太一样。等以后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报社的领导和兄弟记者站的同志们后,这种感觉就更强烈。

  之所以说这是一群特殊的法院人,就是因为他们不是一副法官的“面相”。他们更显文艺范儿,更露真性情。时任报社社长的倪寿明温文尔雅,时任总编辑的赵翔风趣幽默,时任河南记者站站长的陈海发快人快语……和他们在一起,每一次会议,每一次沟通,都深受教诲,受益匪浅,心情都特别好。而且我特别深刻地感受到,报社和记者站就是个大家庭,全国记者站是我们法院各条线中联系最密切的,凝聚力也是最强的。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人民法院报社”,我们都是法院“报人”。

  还有一个特殊性在于当时很多记者站负责人都是宣传处长兼任,宣传处长中也有一些是有审判职称的,也就是“法官记者”,我当时就是这样。我当时在记者站工作期间,还审理了40余件各类案件。可以说,当时在记者站中,有不少同志都是手拿判官笔,亦成好文章。当然,这是那个时期才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

  投身基层

  新闻的生命力源自基层。报社多次组织对基层法院、法庭的系列采访,我也参加了其中的几次。每次到基层法院、法庭采访,可以说都是开了一次眼界。

  记得有一次去丰宁坝上一个偏远法庭采访,坐着老北京212吉普车在砂石路上走了一天,屁股颠的都疼,身体感觉散了架。到了法庭之后,法庭的艰苦程度超出我们的想象,但是基层法庭干警对自己工作的那份热爱和坚守。更是对我们的一次精神的洗礼和教育!

  2019年1月,我离开记者站先后到邢台市中级人民法院、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当面对法院的整体工作时,对于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我已经把新闻生命力源自基层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现在的一种工作理念、工作作风、工作方法。80%的干警在基层,80%的案件在基层。我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基层,真正的扎根基层,关心基层干警,实实在在解决基层的问题。

  人生都是由一段一段的生活、工作经历串联而成。每一段对于自己都有特殊的意义。而之于我,在记者站工作的15年,意义尤为重要,这肯定是我工作时间最长的岗位了。而且15年过来,自己有积累,更有成长。感谢“人民法院报社”,致敬每一位法院“报人”!

责任编辑:黄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