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晨光熹微到夕阳西坠,会有多少情绪在法庭里汇集?
倔强的、沉默的、落泪的,一地鸡毛、米盐凌杂,“人气”很足、“情绪”也很足。
每天,同样的事情都在上演,而这,就是老姚几乎标配的生活大餐……
老姚名叫姚庆安,唐口法庭副庭长,老姚不老,却也不小,今年45岁,1996年进入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人民法院工作,2013年由院机关进入法庭工作,而这一干就是9年。
作为任城区人民法院体系的“最末梢”,处于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前沿”——老姚所在的唐口法庭,地处济宁市西南部,辖区268平方千米,人口18万,下辖2个街道的3个社区、98个行政村。
与除暴安良的人民警察相比,老姚的工作是“邻里纠纷”;与指控犯罪的检察官相比,他的工作是“家长里短”,这就是老姚每天忙碌的“一亩三分地”,他热爱,并甘于平凡。
一笑泯恩仇
老姚天生爱笑,无论对家人、同事还是当事人,开口几句话,笑意就写在脸上,而亲切感就油然而生,特别容易和人拉近距离。
“笑是一种态度,很多当事人走进法院看到法官都会有点紧张,微笑容易让人放松下来,放松了,心里话就能出来。”老姚笑着说。
小张与小韩原定2020年春节期间登记结婚,后因新冠疫情原因结婚日期推迟,双方在共同生活期间因琐事产生较大矛盾闹分手,小张认为自己为结婚办嫁妆支付了大量款项,2021年7月13日,她向唐口法庭提起诉讼,要求小韩返还空调、电视、洗衣机等嫁妆或作价赔偿。
先行阅卷、制作笔录,证据整理……这是老姚每起案件开庭前必做的功课,只有这样他才能对案件基本事实尽可能细致了解。考虑到本案返还嫁妆的特殊性,他并没有着急先与当事人双方见面,而是带着助理开车来到原被告的父母家中,以及到双方的介绍人家中进行走访调查,对双方彩礼和嫁妆的具体情况进行更全面客观的了解。随后,到小张家里和小韩工厂里分别与两人见面。
“这些嫁妆是我为结婚买的,全部加起来是七万三,这些钱他得一分也不能少的退给我”。
“我只认五万,这些东西我们共同生活时都共同使用了,我不能原价给她。”
回到办公室,老姚脑袋里不停地想着与两人“背靠背”调解时的场景和话语,心里琢磨着怎么解决问题。两人争议的数额相差不大,又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多做做他们的工作应该能调成,要是仓促判了,仅仅案子结了,却不一定能真正解决他俩之间矛盾。
再次调解,老姚主动来到小韩父母的家中,向他们寻求帮助,继续做小韩的工作,虽然未成功,但有了进一步调解的基础。第三次调解,老姚把双方及家人叫到了唐口法庭。调解室内,双方争执不休,老姚笑着给每人倒上一杯水,不聊案子,拉起了家常,今年种什么,谁家的地好,哪片庄稼又塌了秧,气氛逐渐缓和。
瞅准时机,老姚对小韩说:“不就是两万三,你拿出男子汉的气魄来,不要在这点钱上计较,钱可以再挣,可不能因为这点钱成了一辈子的仇人。”终于,小韩同意了调解方案。
“我希望你们以后各自要珍惜现在美好的一切,忘记过去一切的不美好,我有个提议,你们能不能一起握个手。”双方握手言和,浅浅的笑,告别过去,也给未来一个好的开始。
解纷谈笑间
老姚家住高新区,每天上班要开车27公里,从济宁城区的东北角到西南角,调角穿城。
“姚庭长,你每天都是庭里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家这么远,干脆住庭里得了。”门卫老张对他说。
长期工作在基层法庭,老姚接触的大多数是涉及土地、婚姻、赡养、侵权等群众之间的小纠小纷和鸡毛蒜皮,都是些不起眼的小案子,但却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甚至可能关系到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命运。
家住唐口前王村的老方和小方既是亲戚又是邻居,两家宅院相邻。2021年夏天,接连下了几天的大雨淋塌了两家相邻的外墙,老方在重建时,新建的外墙占用了小方家的宅基地,两家为此一直闹个不休,小方一气之下抄起锄头将新墙砸倒,老方也不顾亲戚情面,一纸诉状将小方告至法庭。
老姚带着助理和两位当事人直接到了现场,两家间的墙已被小方砸去了大半,院子里到处是散落的砖头,像个施工现场。“这是多大的事啊,哪能这么祸害东西?”老姚一边指着院子里的砖头,一边拉着老方小方往院子角落里一颗枣树下,问起了这事的来龙去脉。
看着两人都情绪激昂,老姚反而不慌了,静静的听着他们诉苦。“你个熊孩子,说砸我家墙你就砸,你眼里还有尊长没有,论辈份我是你叔!”“叔,你是长辈我尊重你,但你垒墙也不能垒到我家的地头上,你欺人太甚了!”
第一次没做通工作,老姚手里只要活不忙,隔三岔五的又去,两次、三次、四次、五次,每次老姚都是笑着和他们拉拉家常、聊聊世故、讲讲道理。第五次去的时候,老方小方看见他进院都主动打招呼:“姚庭长,你又来了呀!”这次老姚喊他们坐到枣树下,给他们讲起了郑板桥和邻居的故事……故事讲完,吃亏是福四个字就挂在了嘴边。
“这事是我不对,不该贪小便宜,我退回来重新垒墙!”
“叔,我脾气一上来就犯浑,不该砸你家的墙,你垒墙的钱我出一半!”
两人很快就在调解书上按下了红手印,一面“心墙”拆除了,两家重归于好。百姓多少事,解纷谈笑间,老姚在真诚的笑容里,真正将化解邻里“小纠纷”融入诉源治理的“大格局”中。
爱笑总会赢
有了案子,便有了烟火气,也就有了老姚的故事。
经手案件的近七成都能调解结案,老姚也成了唐口法庭的“金牌调解员”。“调解首先要会聊天,要笑着和当事人聊家常,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帮他们分析,找解决的办法,赢得信任是最重要的。”
老姚接手一个房屋买卖合同案件,周五下午开庭时双方都互不相让、僵持不下,庭开完已经是傍晚6点多了,老姚先给家里通了电话,随后泡了碗方便面,吃完继续翻阅卷宗,对照查验双方合同和银行账户信息,他发现该房屋已按揭给银行,有必要追加第三人,但如果追加,意味着这个案子又要延长审理期限。老姚想从调解打开案件的突破口,因为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询问,他便拿起了电话打给了被告代理律师。“姚庭长,这都晚上9点多了,你还没下班啊?”律师的话语中充满了诧异。“啊,哈哈哈,太不好意思了,我光看卷了,没注意时间,有几个问题还需要跟你核实一下……”老姚大笑着解释,与律师一项项分析,又过了半个小时,问题算是理清楚了。
回到家,老姚先去看了看两个已经熟睡的女儿,躺上床已经12点多,恍惚之间,忽然一阵清脆的手机铃声响起:“姚法官,不好意思,周末这么早打扰到您,我们这个案子同意调解,您看看我一会到庭里找你商量个方案吧……”
虽然没睡几个小时,听到同意调解,老姚瞬间清醒了,马上打电话联系原告,经过一上午的沟通,最终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看着双方签完字,老姚的脸上笑成了一朵花。
当原、被告一起来给老姚送锦旗的时候,被告律师说:“那天晚上9点多的电话是真的感动了我。”
老姚人已中年,父母年事已高身体大不如从前,两个女儿大妮面临高考,二妮还未上小学,家庭压力山大,但他从不会向周围人抱怨,反而总是笑呵呵的面对生活,他用努力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也享受着靠奋斗得来的稳稳的幸福。
人生百态,笑口常开,爱笑的人最乐观、爱笑的人最自信,爱笑的人总会赢,老姚微笑着继续走在调解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