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优法治环境,护航科技创新,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法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锦绣安徽,天工人巧日争新
2022-06-15 08:43:01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郭致杰 周瑞平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董开军

  安徽法院强化智能化建设和应用,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不断提升审判质效。图为2022年6月7日,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人民法院互联网法庭开庭审理一起外地企业买卖合同纠纷案。 李莹莹 周 岚 摄

  ★大法官访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安徽视察,作出重要指示,发表重要讲话,为安徽高质量发展矗立起新航标、擘画出新目标,在安徽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里程碑意义。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带领全省法院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落实在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履职尽责中。始终抓牢主责主业,深化司法改革,强化审判管理;不断巩固拓展“江淮风暴”执行攻坚成果,持之以恒推进执行长效机制建设,审判执行案件结案率连续四年位居全国法院前三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创优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安徽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深化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安徽法院诉讼服务质效得分位居全国法院前列。聚焦“一体化”和“高质量”,提升与沪苏浙法院协作水平。省高院深化司法协作服务保障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入选安徽省2021年度“十大法治事件”。

  当前,全省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和省委的工作部署,围绕省高院党组年初提出的“立足人民法院主责主业,持续巩固提升审判执行质效”工作目标,扎实推进“五项重点工作”:抓司法改革,激发审判执行活力;抓审判管理,提升办案效能;抓智能化建设和应用,强化审判执行工作科技支撑;抓诉源治理,推动减少诉讼案件总量;抓涉诉信访,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千年八皖,万秀江淮。93年前,巍巍大别山孕育红色星火,皖西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44年前,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村民签下大包干“生死契约”,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徽风皖韵承载沧桑巨变,革故鼎新引领风气之先。在这片厚重雄浑的红色热土与改革沃土上,江淮儿女敢为人先、创新进取,书写了一部荡气回肠的壮丽史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亲临安徽,深入六安、滁州、合肥、阜阳、马鞍山等地考察调研。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近日,记者回访安徽多地,深刻见证安徽法院在保障乡村振兴、促进绿色发展、护航科技创新、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司法担当。

  【情景回放】

  (2016年4月·滁州)

  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是闻名全国的大包干发源地。25日下午,习近平来到这里考察,听取全村农业生产情况介绍,沿田埂步入麦田察看小麦长势,向种粮大户和农业技术人员了解高产示范田种植管理要诀。习近平指出,安徽是粮食生产大省,长期以来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要发扬成绩、再接再厉,优化技术措施,落实扶持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着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努力实现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和经济实力增强有机统一、农民生产粮食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

  (摘自新华社报道《习近平在安徽调研时强调 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 加强改革创新开创发展新局面》)

  【司法作为】

  “三夏”时节抢收忙,麦浪翻滚粮归仓。

  经历数日来的连续奋战,眼下,江淮大地夏收圆满收官,传来喜悦的丰收捷报——

  今年,安徽4280万亩小麦预计产量350亿斤,较上年增加约10亿斤,呈现面积、单产、总产和效益“四增”的特点,实现小麦生产“十九连丰”。其中,滁州市夏收小麦面积509.8万亩,同比增长2.8%。

  又是一季大丰收!这片希望的田野不负总书记厚望,再次交出令人瞩目的精彩答卷。

  仓廪实,天下安。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6年来,滁州市两级法院依法严厉惩处制售假化肥、假农药、假种子等假冒伪劣商品犯罪,审理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诉舒城县南港镇诚信农技服务部等侵害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维护种子交易秩序稳定,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作为全国唯一以村级命名的基层法庭,凤阳县人民法院小岗村人民法庭自成立以来,构筑基层治理“桥头堡”,妥善审理涉农纠纷案件,广受村民称赞。

  “多亏当初法官努力调解,只用一周时间,就让对方找到了另一家公司与我们合作社重新达成粮食收购协议,要不然我们这240吨大米就要血本无归了!”

  谈及去年秋季小岗村法庭高效化解的一起农产品买卖合同纠纷,小岗村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程夕兵对法官充满了感激。

  助力乡村振兴,法治的力量究竟有多重?下面一组组沉甸甸的数据或可管窥一豹。

  2018年以来,滁州法院执结涉农案件1959件,标的额5808.6万元;全市31个人民法庭开通农村远程服务系统,2020年以来在线化解纠纷3177件;2018年以来,滁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定点帮扶明光市汉塘村,先后建成光伏电站、艾草厂房、甜叶菊育苗基地11个,实现贫困人口99户194人脱贫。

  从改革惊雷到发展巨变,法治种子在这片土地上落地开花,奋力续写着高质量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情景回放】

  (2020年8月·马鞍山)

  19日上午,习近平前往马鞍山市考察调研。薛家洼生态园地处长江岸边,长期以来乱搭乱建、污水横流,经过整治,如今已成为百姓亲江亲水亲绿的美丽岸线。习近平详细了解马鞍山市长江岸线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长江十年禁渔等工作落实情况,并走到江边察看长江水势和岸线生态环境。习近平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要把相关工作做到位,让广大渔民愿意上岸、上得了岸,上岸后能够稳得住、能致富。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增强爱护长江、保护长江的意识,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

  (摘自新华社报道《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强调 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 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司法作为】

  碧波荡漾,绿意盎然。行走在如今的马鞍山薛家洼生态园,处处是景,步步皆欢,昔日生态的“痛点”正蝶变为今朝风景的“亮点”。

  “快看,江豚又回来了!”今年5月19日,在芜湖长江段,当拍摄到20多头江豚嬉戏跳跃的画面时,游客们惊喜地欢呼雀跃。

  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翻腾的江豚不仅是折射长江生态环境变化的“风向标”,更是安徽法院积极践行长江大保护、筑牢生态保护司法屏障、推动安徽绿色发展的生动缩影。

  2018年12月,芜湖法院审结“10·12”跨省污染长江环境案,判处被告人12人、被告单位1家,彰显芜湖以铁腕落实长江大保护的坚定决心。该案入选“两高三部”典型案例之首。法槌声落,警钟长鸣!

  2020年12月,马鞍山市雨山区人民法院成立生态环保旅游巡回法庭,集中审理该市主城区涉环境资源各类案件,将巡回开庭、现场调解、法治宣传、实地调研融为一体,筑牢长江流域马鞍山段生态安全屏障。

  2022年6月,安庆市中级人民法院和迎江区人民法院联合多部门开展“6·5”世界环境日主题增殖放流活动,将602万尾优质鱼种苗投入长江,助力生态恢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立环境资源审判“三审合一”和集中管辖、巡回审判机制;积极探索适用“补植复绿”“增殖放流”“限期修复”等责任承担方式;向沿江群众宣传长江保护法,让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意识深入人心……

  自长江沿线生态环境治理行动的号角吹响后,安徽法院不断创新审判执行方式,努力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胜景。

  “长江大保护并非一蹴而就,未来,我们将凝聚长江环境司法保护合力,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不断提升长江流域马鞍山段生态司法服务保障水平。”马鞍山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庭(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花卉告诉记者。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以壮士断腕勇气狠抓落实,用“愚公移山”精神久久为功,安徽法院扬法治利剑,在八百里皖江上飞扬起一曲曲守护美丽长江的法治壮歌。

  【情景回放】

  (2020年8月·合肥)

  当天下午,习近平在合肥参观了安徽创新馆,对安徽在推进科技创新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取得积极进展表示肯定。他指出,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摘自新华社报道《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强调 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 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司法作为】

  全色激光投影显示点亮冬奥赛场“雪屏幕”,金属3D打印技术制作火炬“飞扬”内飘带,相控阵卫星终端提供应急通信保障……

  在全球瞩目的北京冬奥会上,一批来自安徽的“黑科技”闪耀赛场内外,炫出耀眼科技范儿,向世界亮出“创新安徽”的靓丽名片!

  创新,是安徽的“遗传基因”。直面科技之变,安徽法院如何用司法智慧回答新技术新业态中的“时代之问”?

  “‘转码及文字转语音功能’为中立技术,不构成复制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直接侵权。”

  2021年11月,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玄霆娱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确认不侵害著作权纠纷一案作出终审判决,维持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确认科大讯飞“听书神器”App不构成侵权。

  “转码技术是随着移动阅读逐渐普及产生的一项新技术,此案审理的关键在于从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的本质出发,认真厘清案涉技术是否超越法律范围、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合肥知识产权法庭法官廖永结说。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该案的裁判充分体现了安徽法院处理科技进步带来的新型行为的司法智慧和司法能力,彰显了法院尊重科技发展规律、谋求知识产权实质性保护的价值取向。

  在安徽,科技创新被喻为“栽树工程”,而法治厚土勇担使命,为一棵棵如科大讯飞的“树木”擎起了一片片守护公平正义的绿荫。

  2021年,安徽全省法院受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11211件,审结10566件,收、结案量同比增长29.6%、23.7%;知识产权民事审判工作呈现创新层次提升、审判质效持续向好态势,全力护航安徽奋勇争先、跨越发展新征程。

  【情景回放】

  (2020年8月·合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日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摘自新华社报道《习近平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抓好重点工作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司法作为】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新篇章、新样板、新高地、新优势、新画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潮,安徽奋楫直追、破浪前行。

  法治长三角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眸过去,长三角地区法院开展司法协作已有13年历史,闪亮的坐标记录安徽作为,彰显安徽力量。

  2012年起,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先后分别在黄山、合肥、六安金寨承办三届长三角法院工作会议,牵头制定民间借贷纠纷等8类案件立案材料清单,推进长三角区域法院诉讼服务标准化建设;

  2021年6月,安徽法院诉讼服务网入驻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进跨域立案全覆盖,诉讼服务实现“同城待遇”;

  2021年9月,安徽高院紧扣“一体化”“高质量”,开展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司法大数据研究,出台司法保障长三角一体化发展16条意见;

  ……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越深入,越需要推进执行工作一体化。”安徽高院党组书记、院长董开军说。

  今年5月中旬,关闭9年多的芜湖市繁昌区东方幼儿园小楼开始重新装修,一家新机构即将入驻。小楼重现生机,得益于安徽芜湖和浙江嘉兴两家基层法院开展的执行一体化协作。

  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沪苏浙皖四省市高院于2021年5月建立执行一体化工作机制后,像这样的司法协作已经常态化。在“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意识牵引下,长三角区域法治共同体的创新探索正在多领域持续发力——

  积极融入社会矛盾多元化解格局,促进实现长三角高效能治理;联动深化智慧法院建设,推动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推动绿色美丽长三角建设,服务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项项成果层出不穷,一系列举措推陈出新,一幕幕风景靓丽如画,一个崭新的安徽正呼之欲出……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在新时代的澎湃浪潮中,安徽法院将继续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踔厉奋发、勇毅前进,为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法治长三角贡献安徽力量!


责任编辑: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