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高考诈骗如何 上好考后“第一课”
随着各地高考结束铃声的陆续响起,考生们带着笑容冲出考场,开始放飞自我。
当考生们忙着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时,诈骗分子也跃跃欲试,忙着布置起了各种“陷阱”。为此,一些媒体和警方梳理了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高考骗局”,希望能够引起考生和家长的注意。
比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家长和考生急于知道成绩的心理,通过短信发送带有木马链接的虚假提前查分网址,考生或家长一旦点击进入,木马病毒便会自动植入手机,从而获取手机所关联的银行卡等相关信息。
其实,各地都已经公布了高考查分的时间和相关方式,所谓的“提前查分”根本就是无稽之谈。更何况,分数多少早已成定局,即便真的能提前查到分数,又有啥意义呢?一旦被别有用心者乘虚而入,不仅会损失钱财,更会影响心情,不利于集中精力做好之后的志愿填报工作。
尤其是到了招录环节,更是涉高考招生类诈骗的高发期。骗子通常会对考生家长谎称某高校名额没能招满,通过花钱“打点”可让考生获得补录名额,以此骗取考生家长钱财。也有一些不法分子在考前就用各种借口,让家长交钱保留名额。
“补录”骗局之所以能兴风作浪,当然与家长和考生被贪欲侥幸心理蒙蔽了眼睛密切相关,但相关高校所曝出的学生管理等问题也难辞其咎。几年前,媒体曾报道一起极为离奇的“大学黑户学生事件”,20余名学生每人花十几万元读某重点大学,临近毕业才发现自己没有学籍。此事的荒诞之处在于,在该大学上学4年,这些学生过着和其他正常学生几乎同样的日子,住在该大学宿舍,在教室上课,同样参加“考试”、运动会,与同学们一起春游。但是,没有拿过学生证,也没有学号,老师上课时从不点他们的名字。这样一起盗用重点大学名义进行的招生诈骗事件,耐人寻味而发人深省。
稍有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高校正规的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附加费用,凡是需要收取保证金、录取费、指标费的“招生指标”,百分之百是诈骗。值得提醒的是,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都是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但比起普通高等教育,入学门槛较低。骗子常常在这个问题上打“擦边球”、狸猫换太子,以非全日制本科教育冒充全日制本科教育。考生和家长拿到录取通知书后,一定要通过官方渠道进行录取信息比照验证,对办学类型进行确认。
盲目相信所谓“特殊渠道”招生的家长和考生,理应深刻反省。但假借盗用正规大学名义和场所进行的虚假招生何以公然进行,同样值得深思。要想让家长考生不轻易相信某些神通广大的“能人”,阳光招生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从考生走出高考考场,到走进大学校门,中间所经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程序,都可能被诈骗分子利用,设计成骗局。一旦上当受骗,不仅损失钱财,还很有可能误了孩子的前途。为此,考前教育部就未雨绸缪,联合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部门,结合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发布高考预警信息,提醒广大考生提高警惕谨防受骗。
上好防“高考诈骗”的考后“第一课”,实乃当务之急。严格说来,骗子的伎俩其实并不高明,只要家长和考生擦亮双眼,相关部门加强此类防诈宣传,及时公布涉及查分、招录的相关权威信息,不法分子就难有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