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在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我们绝不能落伍,必须激流勇进、奋勇争先……”日前,贵州省科技创新暨科技奖励大会在贵阳召开,贵州省委书记谌贻琴向全省领导干部发出了创新的号召。
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创新驱动发展。近年来,贵州的科技创新工作,或许是最佳的注脚。在创下了后发赶超“黄金十年”之后,贵州怎么样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继续“闯新路”?会场上,展示给外界的,是贵州科技创新的成色——差异化创新。
推动企业崛起的“神秘力量”
“如果说,过去的贵州是一列‘绿皮火车’,那我们现在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变成动力强劲的‘高铁动车’,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在大会上,谌贻琴的话掷地有声。
两家企业的故事被提起。
前些年,瓮福集团遭遇很大困境,效益大幅下滑。是什么推动着瓮福集团攻克“卡脖子”难题,并最终以转型升级摆脱生存困境?又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的胎圈生产告别传统的手工操作,效率提升了4倍?
是科技创新!
谌贻琴说,“科技创新不仅为企业发展装上了新的发动机,也为全省发展注入了新动能。特别是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那些一直重视科技创新、有自己核心技术的企业,一般都生存得比较好,甚至能够逆势上扬,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在贵州,科技的力量,正让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发生着可喜的蜕变。目前,贵州研发投入中有76%来自企业。企业创新热情的迸发,得益于贵州差异化创新的策略。
近年来,面对大院大所支撑力不足的现状,贵州提出“近学深圳、远学苏州”,紧紧抓住企业创新这个基本盘,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逐步形成了创新型领军企业“顶天立地”、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
在破解难题中形成领先优势
对于贵州来说,随着传统发展动力不断减弱,由传统的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切换发展模式势在必行。但贵州科技底子弱、资源少,怎么来开展科技创新?
“爬山不是目的,目的是到山那边去。”贵州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廖飞用贵州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二十四道拐”打比方。他说,贵州搞科技创新,无论是沿着“二十四道拐”弯道加速,还是从旁边的320国道换道取直,许多领域甚至到2050年都不可能赶上发达地区。“唯有通过当地的G60高速公路换道穿越,贵州科技才能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廖飞说的,是方法论,更是战略观。
换道穿越不是高高悬起的空中楼阁,而是立足于贵州实际的差异化创新。一方面,贵州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从2015年起,每年都在全国率先推出一些创新举措,取得了“硬件不足软件补”的功效。另一方面,在一些“绕不开输不得”的领域,贵州调动有限的科技资源和创新力量,集中攻克了一批技术难题。
短短几年间,贵州从道、术、器三个维度组织采煤智能化攻关,在破解难题中形成了领先优势。如今,随着煤炭地下气化试验的推进,一个“井下无人、地上无煤”的煤炭工业新时代渐行渐近。贵州的探索,对于“双碳”背景下传统煤炭产业的转型升级,颇具标本意义。
2021年,贵州以“揭榜挂帅”构建开放创新体系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在贵州省科技厅发布的21个技术榜单中,涉及攻克煤炭“卡脖子”难题的就有8个。正是“揭榜挂帅”,引来了何满潮院士等国内顶尖技术团队,让贵州以科技之手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并在悄然间实现了“借梯登高”。
差异化创新促贵州之变
“只要是党中央明确的举措,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只要是不违背法律法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措施,都可以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只要是其他省实行了有效的、对我省有用的方案,都可以积极借鉴。”这是贵州省委、省政府给全省领导干部的“交底”,也是贵州科技工作者吃下的“定心丸”。
倘若思想不解放,又哪来的科技创新?“十三五”以来,贵州科技所扮演的,更多的是一个“闯者”的角色。敢试敢闯,既要有“以贵州之创促贵州之变”的担当,也要有“以贵州之变促中国之创”的梦想。“十三五”期间,贵州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平均增速全国第一,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到全国第18位,首次进入并稳定在第二方阵。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1》评价,贵州“科技工作走出了洼地,来到了平地,有些地方还攀上了高地,逐渐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差异化创新路子……”
面对“十四五”,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以及数字经济、生态环保、服务民生等方面的支撑上,贵州怎么样“大张旗鼓创新”?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怎么样转化为贵州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从贵州要努力办成的科技创新“十件大事”中,差异化创新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印迹非常明显。
“闯新路,最难的是思想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廖飞表示,要大胆试、大胆闯、主动改,不走寻常路,继续走好差异化创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