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安门广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内心非常激动……”2021年7月1日,王小莉受邀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现场观礼活动,王小莉向记者讲起观礼时的心情,不经意间提到这样的一个场景。
庆典过程中,忽然下起了绵绵细雨,代表们纷纷从会方统一准备的包里拿出雨披披上,“我就这么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在建党百年庆典这么庄严的时刻,每个人的姿态都是一个标杆,向世界传达着祖国庄严的形象……”
以梦为马、左手落锤,王小莉成为了这个时代的“追光者”,荣获“双百政法英模”、全国模范法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自强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江苏省自强模范、江苏省优秀女法官、江苏省三八红旗手、江苏最美法官等荣誉称号,荣立“个人一等功”一次、“个人二等功”两次、“个人三等功”三次。
向阳而生,她不是天生好强
王小莉成长在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因为出生时的医疗事故,造成了她右手残疾。面对让人心痛的缺憾,在王小莉的记忆里,父母一直把她当做完美的小天使一样呵护,他们倾注的关爱让她几乎忘却了身体的缺陷。
父母全心全力的爱滋养着这颗小小的童心,推动着王小莉成绩名列前茅,阳光开朗、乐于助人的个性,让她在同学中具有颇高的人气,全票当选学校最受欢迎的学生干部……
及至高考那一年,考出高出清华大学十多分的好成绩,但因为身体残疾的原因,为求稳妥,她报考了苏州大学法学专业并被录取,即便如此,她依旧对生活充满了感恩。
“和法院同事谈及子女教育时,我一直会谈到一个‘爱’字。爱,就是最好的激励,她永远给你信心。时常有人问我是否自卑过,不是故作坚强,我真的没有过。从小在学校里组织活动、比赛,甚至作为班干管理起那些调皮的男生,也从来没想着把并不完美的右手遮挡起来。”说到这,王小莉爽朗地笑起来。
生活报之以痛,而亲人们、学校给予的关爱和欣赏教会她内心强大,淡然磨难,一直这样阳光、自信与乐观。
2002年,大三那年的五四青年节,王小莉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以前只是一个个成绩的目标推动着我奋进,从那天起,我突然有了一种使命感,命运也许对我有些不公,但也让我对公平正义无限渴望,而这种使命感更让我原先并不确定的法官梦清晰而坚定。”王小莉回忆。
“当一名法官!”,执着与渴望让王小莉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的准备之中。2006年8月,王小莉以全省公务员考试笔试成绩排名第一、面试成绩排名第二通过了考试。最终在江苏省、市残联和泰州中院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她走上了自己坚定向往的工作岗位,成为江苏省法院系统正式招录的第一位残疾人公务员。
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法官,必须要从书记员干起,左手单手打字的不便极大地困扰了她的工作。攻克不便唯有勤学苦练!不想落后,也不想有任何特殊的王小莉还坚持承担庭里内勤工作,通宵达旦练打字,加班加点干好内勤,收发案件、统计分析、庭审记录、卷宗装订、起草文稿……担任书记员的五年期间,王小莉共收发了近8000起案件的材料,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看起来那么枯燥的任务,都完成得兢兢业业、漂漂亮亮。
2012年,王小莉终于有机会披上法袍,左手落槌,审理了自己法官生涯的第一案。而很快,随着她在审判业务上的崭露头角,一些棘手的案件也接踵而来。
2012年,泰州某知名外资企业因部分员工不服从调岗安排,便以未能通过内部考核为由辞退员工,员工不服劳动仲裁部门和一审法院的结果,提出上诉。
王小莉深知此案不仅涉及当地知名的外资企业,更事关数百名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一旦处理不好,会影响地方的营商环境,还会形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她直接找到外资企业老总,流利的英语沟通让外资负责人刮目相看,通过有礼有节、据理力争的谈话,双方达成了离职补偿协议,历时一年多的涉外企群体性劳动纠纷得到了圆满解决。
面对命运的不公,她却成长为面带微笑、业务娴熟的“阳光法官”,演绎生活、努力奋进的“新时代女性”,充满自信、生生不息的“自强模范”。她在日记中写道:“是!我是不方便,但我一样可以!”也许正是因为她没有放弃生活,生活才没有放弃她,再苦再难也要像花儿一样绽放,成为一名向阳而生的新时代女法官。
用心办案,因热爱无怨无悔
“本领恐慌,能够推动一个人终身学习,保持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在办理难案方面,王小莉有着一股子“钻”劲和“韧”劲。
在一起因建设工程施工导致相邻房屋质量受损引发的侵权案件的审理过程中,王小莉多次到鉴定机构、当地建筑站、质检站等部门学习,甚至到专业书店买回建筑方面的专业书籍,对建筑学专业冷知识从头开始“啃”。
难案之所以难,很多是因为案件涉及到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这些法官往往不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表现会成为 “拦路虎”,影响彼此沟通和顺利审理。然而在这次庭审中,案件当事双方由衷满意王小莉驾轻就熟的建筑专业知识。“我们以为王法官是建筑专业出身的!”
谈起该案审理。王小莉回忆,这个案件经过多次庭审,双方对建筑构件损伤的直接原因、修复方案以及损失的确定等一直各执一词,她为了查清事实、弄懂其中的问题,组织双方多次现场勘验,又跑了好几个部门,咨询了很多业内专家,开庭时她又邀请鉴定专家出庭接受当事双方的质询,引导双方围绕鉴定结论进行充分质证,帮当事人把其中的焦点问题逐一梳理明白,凭着对建筑专业知识的把握,把一个复杂案件的开庭被她把控得有条不紊,对案情逐一分析,精准把握双方争议焦点,让当事双方心服口服,最终达到让双方当事人服判息诉的效果。
这个案件是在当年泰州中院受理的第一起因建设工程施工引发的相邻损害赔偿纠纷,当时全国也不多见。
“学习能力强,对新事物有钻研精神”,尤其是在立法存在空白、实践不多见的情况下,敢于创新法律适用规则,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些优秀素质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2018年底,王小莉被调至民三庭,面对知识产权和涉外商事审判这一对她而言的全新领域,王小莉二话不说,一头扎进去学习钻研。
在10多年的民事审判工作中,王小莉办理婚姻家庭、劳动争议、建设工程、民间借贷、房屋买卖、知识产权等各类民商事案件2000余件,无一起错案和违纪违法案件以及超审限案件,案件调撤率、结案率等各项质效指标均名列前茅。
刻苦钻研,奋斗中实现突破
2013年,王小莉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通过了最高院层层选拔,被选派到香港城市大学进行深造学习,她刻苦学习的劲头,得到导师和同学的一致认可,被评为“优秀毕业生”,并赴美国、韩国、欧洲等地交流学习经验。
“审判工作中接触的每一个新的案例,对我而言都是一个学习、升华的过程。”进入民三庭从事知识产权和涉外商事审判工作后,面对完全不同的审判领域,她刻苦钻研,迅速适应岗位要求。
在一起复杂的涉新加坡和香港的境外股权转让纠纷,三方当事人为此争执多年,未能达成一致,第一次庭前证据交换理清三方争议的焦点后,王小莉围绕股权转让的方式、股权对价的确定、对价给付的履行期限等多个事项,逐一组织当事人进行沟通协商,最终三方当庭达成调解协议。
三方公司的负责人纷纷表示:“没想到我们这么多年的纠纷一下子就被法官‘四两拨千斤’解决了,早知道我们聘请您做法律顾问了!”一句玩笑话彰显着当事人对王小莉法律素养和调解技巧的认可。
对于自己法律知识的盲点,王小莉坚持将所学与审判实践相结合,笔耕不辍,将办案过程中的感悟凝练成文字,形成了10多本办案笔记。
作为衡量司法能力和审判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尺,王小莉一直坚持把裁判文书作为司法活动输出的有形产品。她所撰写的判决书和论文多次获评“首届全国法院百篇优秀裁判文书”、全省法院优秀裁判文书特等奖、江苏省高院“金法槌”杯优秀案例二、三等奖,江苏省民法学年会和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论文一、二等奖,并连续四年在“江苏省法院优秀裁判文书”评比活动中获奖。
为深入推进司法改革,统一裁判尺度,她主动深入基层法院开展调研,与一线法官、律师和当事人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审判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参与起草完成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家事审判中善良习俗司法运用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建设工程纠纷专家咨询调解机制的实施意见》《全市法院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裁审信息互通机制》等20余篇机制性文件和重大调研报告。
倾听民声,用正义温润人心
“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多年的审判生涯中,农民工、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诉讼能力较弱的当事人总是牵动着王小莉的心,她总是做到为民、护民、便民、利民,最大限度地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在一起事故中,范某某受伤致残,庭审中王小莉考虑到范某某是外来务工人员,为减少当事人的讼累、钝化劳资矛盾,王小莉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冒着烈日酷暑先后7次赶到偏远厂区上门调解,向公司负责人反复讲明利害,最终敦促用工单位与范某某达成了一次性赔偿协议。达成调解后,范某某不顾自己身体残疾的不便,从千里之外赶到泰州为王小莉送上写有“优质服务为民解忧、捍卫正义维护公平”的锦旗。
“司法为民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情感”。对于许多身处逆境的当事人来说,王小莉就是一盏明灯、一份依靠。
在倪某某履行协议纠纷一案,她主动为身患肝癌晚期的上诉人申请司法救助,为了减轻上诉人的讼累,将所有司法救助金申领手续送到在苏州租房治病的上诉人病床前。
在一起同父异母姐妹争父亲遗产的案件中,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细微观察、精准判断,用一张过去的全家福照片,打开了姐妹的心结,帮助当事人化解矛盾、修复亲情,最后调解结案。
“即使问题解决不了,看看王法官的笑脸,心里也就舒坦了。”王小莉热心公益、乐于助人,主动参与策划了“小莉法官说家事”法治宣传栏目,开展法治宣传、普法维权等各类社会活动100余场,把“司法温暖”传递给更多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