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明确将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一幅宏伟蓝图在广袤的京津冀大地徐徐铺展。
8年来,重大国家战略在京津冀三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北京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持续加强与天津、河北两省市的协同联动,推动雄安新区和城市副中心“两翼”联动发展……
蓝图绘就,棋局落子。8年来,北京在协同发展中承载国家使命,在重点领域任务上取得新突破,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取得积极成效,书写时代满意答卷,绘就协同发展新篇章。
“两翼联动”为协同发展打造新引擎
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地通州,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功夫熊猫、变形金刚、小黄人、哈利波特、侏罗纪世界……去年9月20日,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环球主题公园一期盛大开园,并迅速成为全国最热旅游目的地。
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自去年9月开园以来,北京环球主题公园一期当年营业收入达到16.45亿元,累计接待游客已突破210万人次,并带动了周边配套产业发展。
如今,这个充满梦幻色彩的主题公园已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乃至中国的文化旅游新地标,亦成为城市副中心文化旅游功能的重要支撑。今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将进一步推进环球主题公园二期项目,培育食宿行游购全链条消费热点。
环球主题公园仅仅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这几年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北京配合国家出台支持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市委市政府等市级机关正式迁入,首批搬迁涉及35个部门、165个单位、约1.5万人。行政办公区二期10个地块全部实现开工,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全部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北大人民医院通州院区正式开诊,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投用。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一核两翼”大格局中的“另一翼”,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也成效显著。为了让雄安新区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北京的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北京以“交钥匙”方式在雄安新区建设3所学校、1所医院,建成后将由北京四中、史家小学、北海幼儿园、宣武医院提供办学办医支持,目前援建“三校一院”项目顺利推进,幼儿园项目已于2021年底前竣工交付。雄安新区重点片区和工程建设热火朝天、日新月异,完成投资1104亿元,容东片区939栋安置房相继交付入住。新区“四纵三横”高速公路网全面建成。一大批央企落户新区。
“首都都市圈”为协同发展打开新格局
超分辨显微镜、流体动力学仿真软件、近红外小分子光敏药物……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展厅里,充满了浓浓的科技范儿。该中心是我国第一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致力于打造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节点、高质量发展重大动力源,创新和共享,成为中心的重要元素。
“目前,中心与约20所全球一流大学建立了官方合作关系,组建了多个技术创新平台及产业化基地。聚集了100多名世界一流学者,组建了200多人的高水平专职工程技术团队,每年实施约50项世界一流的重大科研项目,成果产业化率超过60%,每年培养创新创业研究生约200人,初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基地。”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表示。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发挥北京创新优势、赋能津冀产业升级的一项重要成果。为了整体带动京津冀区域产业升级、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北京正加快建设定位清晰、梯次布局、协调联动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推动形成京津冀城市群主干构架。其中,“通勤圈”积极发展区域快线,提升通勤效率,形成同城化效应;“功能圈”全力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唱好京津“双城记”;“产业圈”共建上下游衔接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正在浮现。
协同发展,交通先行。伴随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及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环京城市群纷纷规划布局了新的交通格局,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使三地的时空距离变得更近,人们的出行体验更加美好。
每天,燕郊有数十万名跨省上班的人在交通早晚高峰时吹响“集结号”——随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如今,十余条公交线路每天超2000个班次在通燕高速、京平高速上飞驰。同样在南部,京雄城际的通车进一步完善了京津冀区域高速铁路网结构,在便利沿线群众出行的同时,提高了新区对全国的辐射能力。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快速推进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道路”越修越宽。在基础设施硬联通方面,今年北京将持续推进“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协调推进京唐城际、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建设,加快推进城市轨道平谷线建设;推进朝阳站、副中心站配套交通枢纽及地铁3号线建设,丰台火车站建成通车;进一步提升路网辐射能力,建成通清路、西太路,完成京雄高速北京段主体工程,加快建设承平高速等重点项目。同时,北京还将研究利用京九线、京哈线、京广线等向环京地区提供通勤服务的可行性。
交通协同稳步前进,医疗协同也在加速。“京津冀三省市医疗卫生协同发展,让三地百姓看病就医更方便了!”李师傅是河北来京务工人员,因患有高血压,以前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回一趟老家医院看病取药。如今,他的医保卡在北京就能结算。“2021年我院启动门诊患者异地就医实时结算工作,目前不仅支持持社保卡结算,也支持持医保电子凭证结算。异地医保实时结算人群已成为我院持卡结算患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仁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2021年住院患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达25799人次,占全部医保患者的40%。河北省患者最多,占32.72%。”同仁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医保办和住院处信息传递,患者可在住院处一站式结算,减少往返。”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8年来,京津冀三地卫生健康部门为进一步优化患者就医流程、降低就医费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积极推进医疗卫生领域的协同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合作,出台多项便民惠民措施,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年,北京将持续推进解决京津冀跨区域医疗结算难问题,同时推进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的跨省直接结算试点工作,力争年底前全市每个区至少开通2家定点医疗机构承接此项业务。
“冬奥效应”为协同发展注入新动力
2022年2月20日晚,北京国家体育场,主火炬“大雪花”缓缓落下,燃烧了16天的奥运之火渐渐熄灭,北京2022年冬奥会圆满落幕。16天的光荣与梦想,北京和张家口向世界呈现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也让世界感知京津冀大地的变迁。
从“北京蓝”到“奥运绿”,北京2022年冬奥会,成为历史上首届100%使用绿色清洁电能的奥运会,实现所有场馆“绿电”全覆盖。
“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世界首创500千伏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把张家口的清洁能源输送到北京,为实现“绿色冬奥”提供用电保障。
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冬奥会带给京津冀的民生福祉。2月4日至2月17日,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京津冀三地PM2.5浓度同比下降40%以上。从过去的“雾霾锁城”到如今的蓝天成为常态,生态环境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实现绿色冬奥的目标,近年来,北京市聚焦PM2.5污染,深化“一微克”行动,颁布实施了几十项地方标准,通过压减燃煤、治理机动车污染、治理企业污染、整治扬尘等举措,蓝天保卫战取得明显成效。
“冬奥效应”在交通一体化上尤为凸显。2月3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在张家口赛区接力传递,其中有一“棒”火炬传递是在京张铁路原铁轨上进行。火炬手乘坐经过改装的高铁列车,随着列车行进完成火炬传递。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113年后,从它那标志性的“人字形”轨道呼啸而过的是京张高铁上的北京冬奥专列。
作为连接北京、延庆、张家口3个赛区最重要的交通设施,京张高铁开通后,北京北站到张家口最快运行时间由3小时7分压缩至56分钟,标志着京张之间已经进入了“一小时交通圈”,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铺好了路”。
京张高铁、延崇高速、宁远机场改造等相关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京张两地交通互联更加便捷,拉近了张家口与北京乃至世界的距离,提升了张家口的经济可达性,扩大了市场规模与容量,支撑张家口发展的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日渐密织的交通网络、便利快捷的公共服务体系、碧水蓝天的生态底色……从交通路网到生态环境,从产业转型到公共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已取得卓然成效。
船到中流,棋至中局。根据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目标是“远期到2030年,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从现在到目标实现,还有8年时间。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高质量发展画卷已铺展开来,协同发展向着更深更广全面加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