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发展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抓好学校这个教育主阵地,也要用好非学科类校外教育资源。科普场馆既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生产和整合平台,又是提供教育服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是社会教育的重要阵地,需要加以积极运用。
当前,义务教育学校正推进落实“双减”政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对优质课外教育供给而言,也面临更高的要求。科普场馆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开展社会教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以上海为例,近年来,上海科技馆等示范性科普场馆启动了馆校合作项目,积极推动“学校进场馆”和“场馆进校园”,目前已覆盖全市16个区、219所中小学校,还基于学校需求定制开发了上百门馆校合作课程,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馆校合作大有可为,同时也要看到,总体而言,我国的馆校合作尚不够充分,常常陷入“一日课程”模式。一方面,受到课标、学时等刚性限制,场馆进入学校教育、学校走进场馆教育的路径不够通畅、空间比较有限。另一方面,科普场馆虽有大量优质资源,但本身师资有限,导致优质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学校有意愿、场馆有资源,如何把资源力量系统整合起来,让需求和供给有效对接起来,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元的教育养分,值得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在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馆校合作应更多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终身发展,致力科学素养、综合素养的培养。更好挖掘科普场馆的育人潜力,需要做好校内外教育衔接设计。比如,盘活现有资源,切实推进场馆课程开发与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材对接配套,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公共教育项目,推动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馆校合作机制,形成校馆良性互动,等等。
更好挖掘科普场馆的育人潜力,还有必要加速馆校合作的规模化、社会化开发。比如,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课程开发、促进最新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形成家校馆企共同育人的格局;加大优质、多元课后服务供给,如借助科普场馆平台,系统整合影视、展览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资源,为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提供菜单式资源供应和多样化学习场景,等等。创新举措、凝聚合力,才能让馆校合作更好助力教育改革,更好服务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