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视点”记者近日跟随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第十督查组在山东省多地发现,不少村民抱怨:一些“户户通”工程质量堪忧,且强行摊派群众个人出资修路,甚至有的低保户也被摊派。
根据山东省的目标,2020年年底,不仅要实现国家要求的“村村通”,更要基本实现全省农户家门口通硬化路。从初衷上看,这无疑是好事一桩。但是,从“村村通”到“户户通”,不只是“振臂一呼”就行了,背后涉及的村民意愿、资金来源、规划等问题,哪一个都需要有周密安排。然而,一些地方的“户户通”工程不仅质量堪忧,甚至还出现了强行摊派之风,这无疑是念歪了经,把“户户通”变成了“户户痛”。
从调查看,问题不少。比如,有的地方为了筹措资金,不仅要求村民捐钱,还发明了一个“修路钱”的概念,“捐款是捐款,修路钱是修路钱,有的村民捐了款,但没交修路钱一样不给修路”。而要求村民交修路钱,标准不一,甚至同一村镇内的收费标准也不同。此外,交上去的钱,到底去哪了,也沦为一笔糊涂账。因为未做好规划,不少村民家门口的路成了“钢琴路”和“倒灌路”。很显然,如此一系列混乱操作,不仅未能实现惠民的目的,反而变成了扰民甚至“坑民”。
究其原因,在于初衷美好的“户户通”在基层变成了为了完成指标的“一刀切”操作。事实上,山东省印发的方案明确要求,有条件的村可以采用较高标准,经济实力较弱的村可以采用块石、卵石、红砖等建筑材料实施道路简易硬化。也就是说,“户户通”最终还是得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顾村民意愿和实际情况,就搞统一标准,这难免遭遇“水土不服”。此外,一些地方要求,“户户通”项目40%的资金由镇村两级负责,但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如此“一刀切”也忽视了各地镇村的实际承受能力,甚至连享受低保政策的困难户也被逼掏钱,已然变得荒唐。
当然,这类问题在当前的基层治理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它暴露的实际是一种由来已久的作风病。比如,为了完成指标就不惜违背民众意愿搞强制,只顾着对上负责,而忽视基层民众真正的“获得感”。此外,习惯了搞权力摊派和“一言堂”,而不是真正站在民众立场去展开工作,同时也无基本的程序意识。比如要求村民“捐钱”“交钱”,却又对钱的去向缺乏最基本的公开,这哪里有半点规则意识和程序意识?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说,“户户通”变成“户户痛”,症结还是一些作风积弊未能真正得以清除。在这个意义上说,要修好路,先要正作风。
针对督查组发现的问题,有地方相关部门表示将立行立改,对辖区内“户户通”工程进行再摸底再排查,加强自查的同时,更多听取村民的意见;对搞摊派现象,发现一个整改一个。在被督查组曝光后,这样的地方表态,完全在意料之中。我们也真心希望,当地能够按照标准和承诺,切实做好整改。但是,“户户通”变成“户户痛”,当地民众的意见这么大,最终还需要督查组来纠偏,这样的改错成本是不是太高了点?在此之前,当地相关部门到底是未收到村民反馈,还是心存侥幸“装睡”?这个问题,显然是当地在纠偏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关键点。否则,类似的民生痛点、作风“盲点”,还可能继续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要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管是修路,发展产业,还是乡村规划,基本公共服务等等,都对基层的作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此背景下,一些地方“户户通”的异化,无疑也是对更多地方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