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张涛与奶奶合照。周继承 摄
今年农历二月初七,是奶奶95周岁生日。小辈们围坐叙话时,奶奶去房间取来一个木头匣子——我们知道,那里面都是她的“宝贝”。只见她慢慢地从匣子中拿出一张卡片给我看,说这是政府发给她的,因为她是烈士家属,有什么困难可以打这上面的电话。我一眼认出这是我们河南省新县人民法院制作的涉军维权联系卡。
老人家盘点着匣子里的“宝贝”,带着我们追忆起那段红色岁月。我们小时候,奶奶就常在耳边念叨,过去日子苦,要珍惜老一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当今幸福生活。大学毕业后,我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河南新县,进入法院工作。这既是我作为革命后代应有的担当,也是为了奶奶——战争年代她失去了多位亲人,现在总想与晚辈们离得近一点。
我的家乡新县位于大别山区,是数以万计的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红色沃土,可谓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自然涉军纠纷数量就多。2013年,新县法院开辟涉军案件“绿色通道”,并联合各乡镇和多部门建立涉军维权联动机制。当时在民一庭工作的我自此与涉军维权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4年,我院探索突破传统涉军维权模式,扩大涉军维权服务对象。在摸排走访过程中,我认识了很多英模人物,内心受到极大震撼,也真正认识到涉军维权工作的独特意义。无论是逝去的革命烈士还是现役、退役军人,都是为了捍卫国家与民族的利益而流汗、流血甚至牺牲,他们的家人或经历过漫长的等待与坚守,或承受了丧失亲人的巨大痛苦。如今我们身处和平年代,维护好烈属遗亲和军人军属的合法权益,既是告慰革命英灵,给予他们的家属应有的社会尊重与司法关怀,也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定、人民安宁,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在这样的信念指引下,信阳市两级法院法官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嘱托,不断实践创新,探索构建涉军维权“十项机制”,将司法保护范围从现役军人延伸到退役军人,由人身权财产权保护拓展到对红色遗迹遗址和红色文化的保护,推动涉军维权“信阳模式”取得新经验和新成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的可能是一件小事,却影响当事人的一生。就如奶奶匣子里装的那张小小的卡片,像一道道法治曙光,照进千千万万的烈属心里,让他们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与关怀。
作为一名法官,办好涉军维权案件是我的职责所在,助力实现“两个更好”是我的光荣使命。作为一名革命烈属,我更应继承好军民团结如一人的革命传统,传承好深深根植于大别山儿女血脉中的红色基因。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我要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牢记初心使命,把对这片红色沃土和军人军属的感情转化为审判实践,做好“钢铁长城”的坚实司法后盾。
(张涛系河南省新县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庭长,本文由本报记者赵栋梁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