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司法”:如何让明天在今天实现
2021-02-25 15:40:54 | 来源:中国法院网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有了更高需求。互联网司法建设如何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人民法院一直在探索、追求答案。

  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No.4(2020)》指出,中国法院信息化建设朝着标准化、系统化、精准化、智能化方向大踏步前进。

  在经历过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互联网+司法”不断向纵深推进,智慧法院建设成果不断推陈出新。人民法院在疫情期间规范有序开展在线诉讼,提升司法大数据服务水平、深化区块链技术应用……全面覆盖、移动互联、跨界融合、深度应用、透明便民、安全可控,人民法院用信息化建设3.0版为答卷,用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的智慧法院回应时代的呼声。

  ■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如何确保“公平正义不打烊”?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侵袭全球,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

  面对疫情高压,人民法院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智慧法院“大显身手”,案件办理的主战场从线下搬到线上,用永不打烊的司法服务,守护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经过深入调研,最高人民法院及时印发《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加强和规范在线诉讼工作的通知》,对全国法院在疫情防控期间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开展在线诉讼作出全面部署,围绕在线庭审、电子送达、身份认证、材料提交等方面作出明确指引,为推广和规范在线诉讼工作、助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人民法院利用网上立案、跨域立案服务等便民机制,引导当事人网上立案咨询。针对当事人、代理人因隔离无法出庭的实际困难,全国法院优化在线庭审服务,利用诉讼服务网、中国移动微法院等平台,全力保障特殊时期线上开庭需求。

  各地法院在远程视频提讯系统、在线庭审系统支持下,实现“隔空讯问”“多方连线庭审”,及时依法严惩故意隐瞒感染症状拒不配合防控措施危害公共安全、防疫物资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保障经济社会平稳有序运转。疫情期间,北京法院全面启动在线庭审平台“北京云法庭”,可满足200个法庭同时开庭。上海金融法院所有开庭案件全部线上审理,在线庭审率达到100%。

  仅2020年上半年,全国法院网上立案就超过300万件,网上开庭近50万场,网上调解近140万件。让群众“不见面”“不用跑”便能完成各类诉讼事项。

  覆盖全国法院的执行网络查控系统也为疫情期间执行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运用在线执行系统,48小时内依法依规解封抗疫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账户,助力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复工复产。

  立案“不打烊”,审理“云端见”,执行“不掉线”。为了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降低疫情对司法工作的影响,人民法院充分发挥互联网司法功能作用,做到了疫情防控与审判执行工作两不误,这凝结了为依法防控疫情、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所做的种种努力,体现了智慧法院建设在践行司法为民、提升司法效率、促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更高需求

  2020年6月,山东省的于先生通过移动微法院,在浙江省江山市人民法院开启了一场远程诉讼。两个月后,这起跨越千里、持续了一年的网络购物合同纠纷终于得到妥善解决,于先生又通过移动微法院对法官表示感谢:“案件圆满结束,钱也拿到了!,网上庭审省去了我来回的奔波……”

  疫情期间,中国移动微法院为人民群众提供一站式网上立案、远程庭审、网上签署调解协议、证据交换等诉讼服务,在特殊时期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参与诉讼活动,用户数及活跃度也大幅增长。

  移动微法院作为人民法院审判方式创新重要成果,引领移动电子诉讼发展潮流,受到国内外高度评价,成为中国法院又一张亮丽名片。

  2020年4月22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依托中国移动微法院平台,在线远程公开开庭审理了上诉人山东德诺汽车配件销售有限公司与被上诉人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审第三人郑州宇晟汽车产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实用新型专利权无效行政纠纷两系列案。

  合议庭对两案当庭宣判,均予以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告知当事人将在十日内电子送达两案的裁判文书。

  如今,最高人民法院和全国32家高院均已上线并应用中国移动微法院,实现全国法院跨域立案全覆盖。全国32家高院移动微法院均实现了网上立案,并通过证件人脸识别、证照比对、实名手机号码关联等方式在线完成当事人身份认证,确保了各方诉讼参与人身份真实性。

  随着建设和应用不断深入拓展,移动微法院将在司法便民利民和提高诉讼服务效率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主任许建峰表示,最高人民法院将进一步推进移动微法院建设全覆盖,严格把关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强化运维管理,建设更为立体、功能更强的一站式诉讼服务总入口,为当事人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诉讼服务。

  ■深化区块链技术应用,不断释放创新“红利”

  将技术与法治融合,人民法院近年来力推区块链技术应用,锐意创新的“红利”正在不断释放。

  2018年,杭州互联网法院发布司法区块链升级版本,成为全世界第一家引入区块链技术的法院。该技术保证了电子数据流转的可信性,使以往电子数据难以认定的难题迎刃而解。

  2019年,杭州互联网法院推出“5G+区块链”涉网执行新模式,发布了基于司法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司法应用,并将网络购物和互联网金融这两个领域纳入其中,实现网络数据和行为全程记录、降低人为篡改的可能性,保障互联网经济有序发展。

  到了2020年,该院进一步探索推进5G﹢区块链执行模式的创新举措。4月28日,杭州互联网法院执行员化身“带货主播”,通过5G+VR技术,720°全景直播介绍3辆司法待拍车辆,并在线与观众互动。值得关注的是,直播全过程通过5G区块链执法记录仪实时上传至杭州互联网法院司法区块链平台存证,保证在线看样过程真实可信,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区块链技术在司法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

  针对网络纠纷电子证据难取证,可信度难以保障的问题,2019年,北京互联网法院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了“天平链”电子证据平台,实现电子数据的全流程记录、全链路可信、全节点见证,使电子证据变得真实可信。

  2020年9月5日,由北京互联网法院与北京版权保护中心共同搭建的版权链-天平链协同治理平台正式启动。该平台搭建了“双标统一”“双链协同”的可信数字版权生态,这也是全国首个版权领域行政-司法协同治理机制。

  基于“版权链”和“天平链”“双链协同”机制,北京互联网法院可一键调取北京版权保护中心存档的版权登记材料,打通了著作权登记信息与司法审判数据壁垒,确保版权信息真实可靠,大大降低了权利人举证和法官验证难度。

  而在这之前的一个月,广东也创立了一个“全国首个”。8月12日,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上线“区块链律师调查令”线上办理平台。这是全国首个运用区块链技术全流程线上办理律师调查令的服务平台。

  随着全面深化智慧法院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更公正、公平、智能化的司法体系距离我们已经不远。

  2019年的最后一天,最高人民法院智慧法院实验室建成启用,这标志着全面建设智慧法院向纵深发展。人民法院围绕智慧审判、智慧执行、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的智慧法院体系基本建成,走出了一条法院信息化的中国道路。


责任编辑:裴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