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研成果成田间地头“金果果”
2020-11-20 15:44:48 | 来源:经济日报 | 作者:佘惠敏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离不开科技支撑。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决战决胜关键时刻,科技扶贫要持续发力、奋勇向前,助力攻克贫困堡垒,确保全面脱贫任务如期完成。未来,要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科技创新还将继续承担巩固脱贫成效和推动乡村振兴的任务。

  近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科学院科技扶贫成效,宣布科学院负责定点扶贫的4个国家级贫困县均已实现脱贫摘帽,成绩令人振奋。

  中国科学院有100多个院所,遍布全国各地,包含各个学科,取得过许多国际领先的成果。“高大上”的科学家们深入山村,带农民脱贫致富,会不会“水土不服”?

  会,也不会。

  说会,是因为中科院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实施科技扶贫工作,最初也曾有人试图把“高大上”的技术推广到贫困地区形成产业,后来发现贫困地区交通运输等综合成本高,一些产业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甚至有的产业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说不会,是因为聪明的科技工作者们迅速作出调整,依据当地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根据各扶贫点的特点,系统地实践了“易地搬迁扶贫”“易地股份制扶贫”“技术引进扶贫”和“依托野外台站长期驻守扶贫”等发展模式,为科技扶贫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开辟了新途径,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各种因地制宜的实践中,科技优势被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贵州某些贫困山区属于喀斯特地形。为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建了大型水库、蓄水池。这些水库需要保持生态功能,但当地居民又想养鱼脱贫,如何解决其中矛盾?中科院水生所在当地引入生态养鱼技术,不投饵、不喂料,鱼吃水库中的浮游生物就能长得很好,水库的水质不仅不下降,还会因养鱼变得更好。

  在内蒙古等地的北方牧区,冬春饲草缺乏,牧民们用传统方式夏秋割草贮存,易霉变发臭,牲畜不爱吃,掉膘严重。中科院微生物所青贮科学家团队依托长期技术积累,发明了新的微生物菌剂,使青贮饲料能保存很长时间,且味道好、营养高,让牧民家里羊肥牛壮。

  在很多贫困山区,耕地不足,猕猴桃产业既不与粮争地,还能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开发出的猕猴桃专利品种,已先后带动了近20万农民脱贫致富,被农民称为“脱贫的金果果”,猕猴桃科研团队领头人也成为老百姓热爱的专家。有农民去猕猴桃种植企业应聘,一句“我是中科院老师亲自培训过的”,就能让他的工资比别人多好几百元钱。

  科技扶贫,优势在哪?

  是精准扶贫和长远脱贫。

  科技扶贫面向长远,以科技创新为贫困地区营造“造血”功能。“上天入地下海”“宏观微观贯通”“顶天立地结合”,科技创新可以让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顺势而为,走出可持续发展之路。对贫困群众,科技“扶智”又“扶志”,让他们从心理上隔断“穷根”。对生态退化区,科技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生态治理相结合,让山更绿水更清,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消除贫困是人类自古以来就梦寐以求的美好理想,精准扶贫则是新时期扶贫攻坚“克敌制胜”的法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离不开科技支撑。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科技扶贫要持续发力、奋勇向前,助力攻克贫困堡垒,确保全面脱贫任务如期完成。未来,要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科技创新还将继续承担巩固脱贫成效和推动乡村振兴的任务。

  把论文写在扶贫第一线,让科研成果变成田间地头的“金果果”,这正是人民群众与科技工作者共同的期盼。


 
责任编辑:王娜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