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循环使用堵点,让教材成为“绿色”的工具书
2020-11-20 09:59:37 | 来源:光明网 | 作者:李一陵
 

  “卖了一麻袋的书,最后只能买得起一个麻袋。”“定价1000多元的书10多元就卖给了废品站。”网络上不时能看到毕业生类似的留言。近日媒体报道,虽然在义务教育阶段,部分免费教材已经展开循环使用,但是与大中小学生每年使用的教材总数相比,已循环使用的教材数量仍不及教材总量的零头。二手教材难以循环使用,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国家新闻出版署数据显示,近5年全国中小学课本及教学用书、大中专教材、业余教育课本及教学用书的零售数量,平均每年约28亿册、金额超200亿元。教材循环使用,绿色又环保,是一个看起来很美的事情。2006年9月施行的义务教育法中,明确提出“国家鼓励课本循环使用”。从2008年开始,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美术、体育、健康、科学、信息技术等免费教材已实现循环使用。近年来,各地学校也在陆续推动教材循环使用,但教材循环使用的话题年年谈,效果却一直不理想。

  在谈论教材循环使用的价值和意义时,有一个问题需要厘清。媒体计算,如果全国当年零售的中小学课本及教学用书能全部循环使用,1年可节约200多亿元,可以建设4万所希望小学。这种计算方法只是理论上的,既不科学也不切合实际。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教材都能够循环使用,有些教材在更新换代,无法留给下一届学生,有些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严重破损,有些家长更愿意把孩子用过的教材留下来……

  这种种因素,也正是制约教材循环使用的原因。虽然,不可能把价值200多亿的教材都省下来,但即便是十分之一甚或百分之一的教材实现循环使用,也意义非凡。不仅能够节约资金,减少树木、纸张、印刷等方面的消耗,也能够从小培养学生环保、节约的意识。

  促进教材循环使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有赖于学生及家长、学校、教育部门、教材出版商、相关平台的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全面、系统且操作性强的、能覆盖中小学乃至高校的平台,打通教材循环使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是关键。

  目前,教材循环使用更依赖于市场交易,学生可以从二手书平台自费购买二手教材,但存在产业链梗阻、供需匹配成本高、二手教材卖家或遭遇法律风险等堵点。对此,一方面是要做好校园内循环,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教材内容相对固定、延续性强,可以由学校建立教材循环使用制度,实现校园内免费教材的循环使用。针对非免费教材,也可以建立教材回收机制,对符合循环使用条件的教材折价回收,探索相应激励机制,鼓励学生捐赠二手教材。这样可以节省供需匹配成本,实现教材循环使用的高效运转。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要求学校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统一旧课本使用规范,对旧教材进行甄别、筛选、管理、消毒等,确保向学生提供合格的、符合教学要求的旧课本。

  另一方面,要打通校外大循环的堵点。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律,在依法规范出版物发行活动的同时,区分商户和个人卖家、新书和旧书,因类施策,营造一个鼓励二手教材流通的法律环境,以促进相关共享平台的发展。

  当然,还要看到,教材是知识传播的工具,使用对象是学生,循环使用固然能够节约纸张,减少对树木的消耗,但还须建立在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有利于教师更好传播知识的前提下,而不能为了节约而节约,本末倒置。


 
责任编辑:王娜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