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办”被山寨,政务服务该如何保真
前不久,考生网购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消息引起社会关注。据央视记者调查,高考前后,网络制假频现,广西、山东、河南三地教育招生考试院被仿冒、山寨、抢注的公众号就有近百个,其中不乏微信认证的公众号。记者发现,微信公众号山寨、高仿泛滥的背后,已经形成了一套产业链,买家可以轻松从网购平台购买或租赁高仿微信号。
家有考生,查分前的期待、焦灼,自不待言。然而,当发现无比信赖的教育考试院、招生办等等权威机构公众号,居然是山寨的,那又是怎样一种被愚弄的感觉!公众号是假的,分数是假的,招生办是假的,录取通知书也是假的,置身于这样一个“楚门的世界”,身边的一切都是虚幻的,都在向你亮出一张盘剥欺诈的脸孔,也未免太荒诞。
按说,像教育考试院、招生办这样的公权力机构,本身有责任、有义务向社会公众提供周到的政务服务。不管是分数查询,还是录取情况披露,均关乎社会公共利益,关乎考生家庭幸福,原本不应该出现被山寨被高仿这样的低级错误。但如果连如此基本的政务服务都不能做到精准保真,公众又该相信什么?
从记者调查情况看,围绕高考网络造假的主要驱动力,仍在于巨大的流量。为了流量,以及伴随着流量而来的利益变现,一些培训机构或自然人不惜铤而走险。同时,此事也凸显了网络平台疏于管理、纵容乱象的现状。要知道,仿冒教育主管部门微信公众号之所以成为了一门生意,根本原因在于已经形成了供需结合的产业链,各个环节环环相扣,非彻底清理不可能禁绝。
从监管部门而言,理应有针对性地展开清查整顿行为,既然问题多围绕教育考试爆发,不妨聚焦这个重要领域,以专项治理行动彻底廓清造假疑云,给社会公众一个澄澈的网络空间。以目前的大数据手段,一个教育考试机构的公众号究竟是李逵还是李鬼,只要各种信息一比对,其实就十分清楚了。
当然,对于一些网购平台,更要加大打假的力度,不要成为网络黑灰产业的聚集之地,对于那些明显属于山寨的微信号生意,坚持露头就打。这不仅仅是企业正当经营的必然,也是社会责任的体现。与一般的售假行为相比,兜售政务服务显然更加恶劣,不仅违反了知识产权相关的规定,也损害了政府部门的权威和公信力。
此外,那些动辄被山寨、被高仿的教育主管部门也该醒醒了。为什么不能多一些职业敏感,主动提供更加周到贴心的服务,给考生多一条可供查询的渠道?据报道,不少省份招生办公室没有自己官方的微信公众号,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当下的信息时代,实在令人难以理解。如果相关部门自己都不当回事,连官方互动渠道都没有,也就很难从根本上杜绝伪造与仿冒。
除此之外,还需要提醒考生和家长,有必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多留一些心眼,避免落入骗子的全套。
让政府的声音飞到千家万户,触达更多的受众,政务信息披露是一个重要途径,这实际上也涉及到提升治理能力的课题。对此,各地、各部门以及一些网络平台,都应该明确责任,积极作为,不能继续糊里糊涂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