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四力”要求 锻造时代精品
2020-06-04 14:50:12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杨建文
 

  新闻产品的优劣决定新闻报道的魅力,新闻记者的修养决定新闻产品的水准。新形势下,新闻记者采制大众喜爱、具有亲和力的新闻作品,必须从加强自身修养入手,不断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水平,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强烈的使命担当、忘我的工作作风、深沉的人文关怀,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接地气、知冷暖、感痛痒、悟忧患,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为时代讴歌,为人民鼓与呼。

  碰触痛点,解决动力不足问题。新闻报道的前提就是采访,只有扎实的采访,掌握丰富的实事材料,领会采访对象和新闻事件的时代背景、客观实事和现实意义,才能娴熟自如地处理报道的逻辑关系和是非曲直。当前,信息传媒的速度越来越快,新闻传播方面的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都较好体现了第一现场、第一资料、第一时间、第一人物,但也还存在深入基层不够、深入群众不够、深入挖掘不够、文风不够朴实的问题,这不仅遏制了采访工作的深入开展,也阻碍了记者的深入思考,直接影响了采访质量,继而影响采访报道的整体水准。这些“痛点”不解决,践行“四力”只能是浅尝辄止,记者的采访也只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解决问题的症结,就是要敢于打“痛点”,激发记者内生动力,为采访工作打下正确而坚实的基础。要使新闻报道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做好“四力”的融会贯通是必不可少的。新闻界有句老话,脚底的泥土有多少,笔下的故事就有多少,心中沉淀的情感就有多深。一篇好文章,应当是通俗易懂“沾泥土”、质朴清新“带露珠”、生动活泼“冒热气”。只有这样接“地气”,才能真正聚“人气”。这就要求少一些结论概念,多一些事实分析;少一些空泛说教,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鲜活事例。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要主动迈开双脚丈量大地,睁大双眼敏锐洞察天下,积极开动脑筋深入思考,练就妙笔书写伟大时代,唯有如此,才能始终立于时代潮头、引领风气之先。

  冷却热点,解决跟风炒作问题。媒体融合给传媒生态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舆论格局也因此发生深刻变革,主流媒体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热点问题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新闻报道的敏感点和难点问题。当前,在群众利益及诉求多元化的社会,一项决策的推出,但凡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必然会引起大家高度关注,这也在情理之中。一些热点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往往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特别是老百姓对某些决策还知之甚少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将决策的来龙去脉公之于众,让大家共同参与,征求群众意见建议,赢得最广泛的理解与支持。在做通群众工作之前,在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之前,记者采访报道要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不要匆忙行事,不应该草率介入,充当“侠客”,以免做出推波助澜的“倒忙”行为。记者采访务必要坚持帮忙不添乱,淡化问题而不激化矛盾,对于热点话题必须牢记“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使命,把握火候,适时进行冷处理,这样做有助于热点问题的正常转化,正确引导舆论,避免过热行为,促进经济生活的正常进行。新闻采访关注热点,追踪热点无可厚非,但揪住热点问题不放,一味放大热点问题,追求轰动效应也是不可取的。对于热点问题,不妨冷思考,进行更务实的报道,把握公众需求,讲究传播技巧,这样才能增强舆情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疏通堵点,解决“四力”短腿问题。“四力”是新闻工作者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四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脚力中有眼力,也有脑力,笔力又是各种能力综合的结果。“四力”之中,脚力是基础、眼力是前提、脑力是核心、笔力是关键。只有记者切实提高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产品才有力量,传播才有效果。“四力”提升需要新闻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去锤炼,在基层在现场在发现中去锤炼,在思考中去锤炼,在表达中去锤炼。“四力”也是一种作风体现,落实和践行“四力”,也是锤炼作风的体现。落实和践行“四力”要求,路在脚下,必须要继续巩固和深化新闻工作“走转改”活动,学习邵飘萍、邹韬奋、范长江等人的经典新闻作品,以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穆青为榜样,坚守“勿忘人民”信念,扎下根、沉下心,创作出《情系人民》《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那样的精品佳作。把学习作为提升脑力的关键措施,着力提高自身的政治辨别力、敏感洞察力和把握大局的能力,练就案头千山万水,胸中波澜不惊的火眼金睛,提升提炼主题和稿件灵魂的眼力和脑力水平。创新文字报道,发挥融媒体优势,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齐头并进,图文并茂,提升亲和力、吸引力。注重画面与内容的融合,以故事为主体、以思想为主轴、以人物为主角,着力讲好中国故事、基层故事和百姓故事。突出岗位特点,分层次有侧重落实“四力”。一线记者从脚力开始,从眼力突破,以脑力取胜。后期编审从眼力入手,靠脑力、笔力为本,扮演好“裁缝”和“美容师”角色。播音主持要走出演播室,深入一线,说百姓话,言百姓事,诉百姓苦,突出现场和人文关怀,提升亲和力和美誉度。

  治理盲点,解决新闻管理漏洞问题。新闻采访的痛点、难点、热点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新闻管理存在漏洞,精品创作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管理上存在盲区。而管理对于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来讲,它都具有导向和指挥棒的作用。不断增强“四力”,需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措施、提供成长空间、搭建事业平台,积极创造一个有利于采编人员尤其是年轻同志成长的环境,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真诚关心、待遇上切实保障。新闻报道也需要新闻单位在管理上审时度势,不断适时健全完善宣传纪律和管理制度,只有这样形成正确鲜明的宣传价值导向,才能有效地引导和促进新闻从业人员落实和践行“四力”要求,采写出群众喜闻乐见、充满正能量的宣传报道。要完善新闻从业人员行为失范责任追究机制,做到“责任面前人人平等”,真正让铁规发力、让制度生威。对失范违规的新闻从业人员进行问责,唤醒新闻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倒逼责任落实和良好职业操守的养成。要坚决摒弃“疏于软”“疏于懒”“碍于情面”等老好人思想,严防问责高举轻放、甚至产生“耐药性”,以此警示教育新闻从业人员强化责任意识、扛起应尽之责。要切实加强采访监督,着力解决“视觉疲劳”,由监督别人向自我监督延伸,不断丰富完善近距离、全天候、常态化的监督手段。紧盯一线采访的“关节点”、内部审核的“薄弱点”、作风漂浮的“风险点”,对症下药,精准监督,对苗头性问题早提醒、早纠正,当好从严管理“护林员”,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宣传生态。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四力”要求,最根本的还是要不惜脚力、增强眼力、多用脑力、锤炼笔力,以基层为课堂,拜人民为师,用喜闻乐见的方法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传播主流价值观,更好引导舆论,服务群众,把党的主张变成群众自觉的行动。记者就是行者,记者就是时代的记录者,是国家和社会的良心。以“脚力”勤快深入、以“眼力”广大精微、以“脑力”深思熟虑、以“笔力”表达呈现,创造更多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这是本分所在,也是职责所在。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广阔的社会舞台上,甩掉“无冕之王”的帽子,开民智、立民言,把握好思想的高度、理论的深度、生活的热度、情感的温度,锻造出更多更好的以事说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新闻作品,进行更务实的报道,把握公众需求,讲究传播技巧,这样才能增强舆情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

  (作者单位: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责任编辑:李宁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