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指针永远指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月22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只要我们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奋力前行,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一定能实现。”回溯近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美好生活”一词被连续提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和使命。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因民而生、为民而兴。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初心和使命定位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的就是带领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情感之根,是追梦的出发点、圆梦的归宿,是我们国家从一穷二白走向伟大复兴的根本动力。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追梦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攻克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就在于始终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奔跑,凝聚了所有追梦人的硬核力量。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更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是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当前,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我们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确立苦干实干的主旋律、主基调,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始终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苦在一起、乐在一起,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是一切工作的本源和归属。
使命担当,既是一个名词,更是一个动词,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近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把发展的指针指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了党和政府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担当,给我们最大的感悟和启示是,“千古风流在担当,万里功名须躬行”。使命担当是新时代党员干部一种高尚的政治品格,一种必备的履职能力,一种过硬的工作作风,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只要始终保持“奔跑”的状态、“追梦”的作风,始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必选题”、“必答题”,用党员干部的“紧日子”换取群众的“好日子”,就能把蕴藏于人民之中最为旺盛、最为持久的洪荒伟力激发出来、汇聚起来,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挡我们走向胜利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