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做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用语直白清新、回应群众关切、彰显时代特点,让老百姓直接感受到了司法温度、力度与气度,集中展现了法院人坚定法治信心、埋头扎实苦干、迎难奋发进取、方式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
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期待,就是人民法院努力的方向。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的痛点、难点、焦点问题。各级法院通过一张张公正的判决、一场场公开的审判,一个个典型的案例,汇聚成司法的力量、是非的尺度、正义的温度,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司法的全貌与每一位法院人的努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司法需求。通过加大司法救助力度、创新司法为民举措、自觉接受监督、提升队伍建设……一步一个脚印、积极探索、与时俱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国法院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构建便民高效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巩固“基本解决执行难”成果、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设、加强和改进人民法院工作……用行动丈量着公正的广度与深度、速度与精度。法院工作努力的一切,只为人民群众触手可得的公平正义。于是,立案不再难、纠纷好解决、公正提质效成为所有工作的主旋律。我们的“背篓法官”“马背法官”穿越高山、跨过草场,将司法服务送到需要的地方。我们的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机制初现峥嵘,为实现公平正义提速。我们的信息化建设、落实司法责任制效果显现,“阳光司法”让公众监督变得更加顺畅自然。
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犹如一堂生动的普法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实准确的数据、生动鲜活的案例将法治的信仰与希望播撒到人民的心中。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立案门槛与方式、审判程序与结果、执行措施与质效都通过成果一一展现。今年报告中选取的案例之多,远超以往。正是通过这些案件的审理与公开,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党和政府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信念、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决心、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加强人权司法保障的成果、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的举措。无论是孙小果案、小偷逃逸跳河溺亡案、还是方志敏等英烈名誉侵权案,法院的判决都犹如一句句宣言,凝聚着社会的共识、彰显着价值的判断、引导着人民的行为。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而实施的关键在于法院。人民法院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群众愈来愈高的司法需求,不断提出中国法院的解决之策、应对之举。不仅彰显了我国法院人与时俱进的能力和自信,还宣示了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应有的遵循。我们相信植根于人民需求的司法实践必将“前途似海,来日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