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偕行,打造思想“坐标系”
全媒体时代,党报评论如何提升思想性,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党报评论员怎样提高“四力”,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11月12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和解放日报社承办的第四届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围绕“让评论与时代共生长”这一主题,来自中央媒体、全国各省级党报、相关新媒体的代表齐聚一堂,深入交流、相互切磋、共商未来。
“作为媒体的灵魂和重器,作为媒体思想导向和价值追求的具体承载,评论在举旗定向、担负使命、展现形象、凝聚人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朱咏雷在致辞中这样判断。“无论渠道怎么改变、平台怎么拓展、形式怎么创新,党报评论都应该是‘有思想力的评论’。”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张首映在演讲中给出这样的思考。
内容为王,赢得发展新优势
党报评论员,手握的是金话筒;党报楷体字,写下的是大文章。近些年来,从人民日报“任仲平”到解放日报“申言”,从湖南日报“晨风”到新华日报“苏言”……在重大主题宣传中,中央媒体、省级党报推出大型政论栏目、打造重磅评论品牌,占领舆论制高点。
人民日报社评论部主任陈家兴认为,面对舆论格局的深刻调整,舆论生态的深刻变化,党报评论的分量更重了、作用更大了、影响力更强了。解放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李芸也表示,我们要有能力看透表象、看懂问题,坚持进行理性而有价值的思考,做体现价值观的传播。
全媒体时代,众声喧哗中需要有思想的“坐标系”,乱云飞渡中需要有价值的“主心骨”,党报评论要“生产更多有思想力的观点产品”。这样的观点,得到与会嘉宾的广泛认同。
守正创新,激发评论思想力
评论合为时而作。全媒体时代,党报评论怎么言说,事关舆论导向,影响世道人心。“政治上的坚定来自理论上的清醒”,山西日报社副总编辑张巨霖的这一观点,引发与会嘉宾的共鸣。
思想以内容为承载。“无论技术手段、传播渠道怎么变化,撰写优质评论内容,永远是评论工作者的看家本领”,西藏日报社副总编辑张晓明这样认为。一年来,各家媒体在挖掘评论内容上继续发力,不少媒体都开设了“现场评论”专栏,鼓励评论员到现场去,“以事见义、以义讲理、以理服人”。
好思想也需要传播力。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总编助理姜明认为,文风很重要,“‘西装革履’是庄重的,但容易让人有距离感”,“要提倡短活新实的文风,让受众潜移默化、入脑入心”。江西日报副社长衷淑英则认为,既要以专业视角解读事实、以逻辑力量纠正谬见、以理性态度帮助受众寻求解决问题路径答案,也要坚持在题材选择、语言表达、传播方式等全方位创新。
融合发展,探索评论新蓝海
试水短视频、上线直播、尝试虚拟主播……近年来,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已成为各家媒体的共同努力方向。
技术还需要与平台耦合。字节跳动副总编辑郎峰蔚展示了这样一个数据:在头条号上,读者对优质评论类文章的平均阅读进度为86.6%。在她看来,优质内容一定有人会看,平台有责任“发现和挖掘优质评论创作者、支持高水准评论内容分发、鼓励严肃深度阅读”。腾讯新闻编委魏传举同样认为,一方面平台有很强的塑造内容形态的能力,另一方面,权威媒体的评论产品有权威性、专业性、思想性,“两者联动的过程中,能最大程度凝聚社会共识”。
面对新媒体冲击、舆论格局的重塑,传统媒体的发力点在哪?在重庆日报社编委、评论部主任单士兵看来,“仅仅抓内容质量是不够的,而应该让政策、内容、技术、平台、资金、人力形成良性运转的闭环”“要借鉴管理学思维”。
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已举办了四届,“好声音”赢得共鸣,“好观点”凝聚共识。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中央媒体还是地方媒体,主流媒体还是商业平台,有一种共识:统筹评论力量、壮大主流声音,成绩已经不小,任务依然艰巨,未来空间很大,融合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