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为民心 浓浓鱼水情
“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临沂人民浴血奋斗,涌现出“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等动人故事,孕育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临沂法院作为山东省人案矛盾最紧张的法院之一,传承沂蒙精神,于艰难中开辟新篇,服务大局,取得了人均结案300余件的佳绩。
5月30日,山东省沂南县青驼镇大集。长长的集市甩到了沂南县人民法院青驼人民法庭门前——黄色的山杏,红色的樱桃,小个头的双堠西瓜码了一地,让人垂涎欲滴。
早上7点40分,一篮樱桃送到了青驼法庭门口。
“刚摘下来的,给你们尝尝鲜!”来送樱桃的大娘是法庭的常客,因为在樱桃种植过程中和别人产生了一些纠纷,每一次都是孙庆礼出面调解。她对这个法官,心存感激。
“这个地方的人很朴实,有时候认死理,但说通了,就啥事也没有了。做老百姓的工作,得懂他们的语言,把话说到他们心坎里。”这个在法庭工作了25年的老法官说道,“现在怎么给她钱也不收,我得过两天再给她。”
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在沂蒙大地,法院不仅是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群众话真心、托真情的地方。2018年,临沂两级法院员额法官726人,收案23万余件,结案21万余件,人均结案数达300余件。他们以自身实践阐明着沂蒙精神“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内核。在临沂,法院与群众之间一种“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关系已然形成。
自省 永葆生机的源泉
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创建纪念馆后面有一个清净的院子,是原青驼寺的旧址,白墙黑瓦,少有人至。院子口长着一棵枝繁叶茂、两人才可合抱的银杏。
“银杏树原来有两棵,1940年7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代表就是在这两棵银杏树下召开了山东省各界代表联合大会,选举产生了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后来一棵银杏树毁于战火,只剩下了眼前这一棵。”纪念馆讲解员说道。
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是山东省政府的滥觞。
1938年,抗日战事吃紧,毛泽东作出“派兵去山东”的决定。1940年,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成立。第二年3月24日,战时高级审判处成立。1943年8月,高级审判处更名为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司法处,黎玉任处长。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就从这里发了芽。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沂蒙大地,风云变幻,激流涌动。当地匪、日本兵、国民党、共产党四股力量在此地交织,为什么只有共产党获得了沂蒙人“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拥护和支持?
沂蒙精神展馆墙上一块并不显眼的牌子,尝试着从司法审判领域告诉我们答案:
“费南县政府二科仓库主任王俊德,贪污田赋税收公款1250元;费南县秘书处军用代办股长,贪污1340元。经审理后,二犯于1942年6月16日被判处死刑。”
挥刀向外易,举刃向内难。
一个不断进步的政党,必定敢于直视自身问题。老百姓或许正是看到了共产党这种敢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勇气与自省精神,才选择了相信。而这种精神,也在临沂法院每一个法官身上传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沂法院大刀阔斧推动内部改革,着力加强队伍建设,积极打造“吃苦耐劳,敬业奉献,创新实干,拼搏争先”的沂蒙法官品牌,涌现出24年无违法违纪现象的莒南法院,办案千件零错案、零投诉、零上访的“三零法官”解晓田、许爱涛等,年办案逾2000件的全国办案标兵马骏、王丽等。在临沂法院,一大批典型在谦和自省的氛围中默默成长,整体队伍欣欣向荣。
奋斗 玉汝于成的蜕变
过去临沂是革命老区,红色热土,现在临沂是“物流之都”,江北最大的物流中心。在临沂,有各类交易市场1006处,日均流动人口达40多万。其中处于兰山区人民法院管辖范围内的临沂批发城由68个专业批发市场组成,是临沂经济最活跃的地方。
活跃的经济带来了案件的激增。“兰山区法院只有员额法官77人,但2018年收案达4.4万件,结案4万件,今年1至5月已收案2.2万件,结案1.2万件。”兰山区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王永涛说道。
为了缓解极为紧张的人案矛盾,兰山区法院从2014年开始着力推动信息化建设。但这对于一个远离北上广、基础薄弱的基层法院来说,谈何容易。
没有人说话,大家默默咬紧了牙关。
七八十年前,沂蒙山区总人口420万,20多万人直接参军参战,120多万群众参加支前,做成军鞋500多万双,碾米磨面11亿余斤。那时候的艰苦难以想象,但老一辈临沂人还是拼出了一条血路。
以前能做到的,现在同样可以。
“我们和开发公司建立了很多微信群,群里有一线办案的同志,也有技术开发人员,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交流,随时跟进。”晚上没有睡好,王永涛的眼睛有些充血,“有时候群里一直发消息,我们相当于24小时在线。”打开王永涛的手机,记者看到“电子卷宗生成”“网上缴费”等七八个群被置顶,占满了手机的页面。
有志者,事竟成。兰山区法院干警通过夜以继日的努力,用短短五年的时间实现了信息化建设的赶超。2015年兰山区法院开通“兰山法院公共服务网”,为当事人提供网上立案、网上阅卷、网上送达、信息公开等服务。2019年,全面推行无纸化办案,全业务网上办理智慧审判模式在兰山区法院正式建立。
如今的兰山区法院,已经是拥有“智能语音留痕系统”“诉讼保全流程管理系统”“诉调对接管理系统”等11项软件版权的信息化强院。一股从兰山区法院刮起的信息化建设之风,迅速吹拂临沂全市法院。2018年6月1日,临沂全市法院全面启动网上立案,2019年1月1日,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和深度应用系统正式启用。“让数据多跑腿、让当事人少跑路”成为现实。
为民 始终未变的初心
起伏的山陵将农田分割成无数的碎块,沂蒙山区的麦子熟了。
临沂中院扶贫干部、平邑县银英社区“第一挂职书记”王希锐走在社区还没有完全修好的公路上,有些忧心。
银英社区位于平邑县白彦镇北,由五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其中只有一个村有自来水,其余村落全靠社区里散落的几口水井吃水。今年天旱,麦子像得了侏儒症,有的还够不到小腿的一半高。
“王书记,我们村啥时候能通自来水呀?”彭庄村的隋大爷看到王希锐走过,赶忙问道。
“正在打井,明年就行了。”王希锐回了一声,隋大爷脸上笑开了花。
“多亏了王书记,没有王书记,我们社区的路肯定修不起来。”银英社区的社区主任彭井坤说,“王书记还给22户残疾人硬化了院落,申请了10台轮椅,以前那些出不了门的残疾人,现在能出门晒晒太阳了。”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社区群众对他的肯定。王希锐前来挂职之前,银英社区像所有沂蒙老区的山村一样,村民只知道守着家里的几亩薄地,靠天吃饭。
王希锐任职之后就各个地方不停地跑,察村情,找门路,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各个部门的支持,截至目前,经过他申请并投入到社区及相关企业的资金已经达到1560余万元,银英社区修建了健身场地、拦河坝等设施,公路路基完成了扩宽并部分硬化,2个养猪大棚已经建成,326户村民进行了旱厕改造……
处在沂蒙大地,临沂法院从未忘记服务群众,服务大局。临沂中院党组多次前往银英社区现场办公,开展“结亲连心”活动。13名院领导与39名老党员、贫困户结对,通过经常走访、电话沟通等方式,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状况,真正做到扶贫连心,改善人民生活。
临沂中院院长于晓东说:“沂蒙精神是沂蒙的根,是沂蒙的魂,是流淌在沂蒙人血液里、代代相传的符号和基因,是沂蒙法官永远不会忘记的初心。”正是因为这样的精神,沂蒙法官才能于紧张的人案矛盾中,凤凰涅槃,谱就新篇。
从青驼寺离开的时候,记者回头望了一眼寺中的银杏树。黄云漫天,燕子低旋,天地间一派风雨欲来的景象。这棵银杏树只是轻摇了一下叶子。走过春夏秋冬,历过风霜雨雪,临沂法院也必将如这棵饱经世事的银杏,深汲沂蒙精神的营养,为百姓撑起一片公正祥和的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