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司法便民服务体系,书记怎么看
2018-12-22 09:09:42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何伟
  • 在国家重点工程——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在建地建立司法服务联系点。彭孝林 摄
  • 法官到医院排解医患纠纷。彭孝林 摄
  四川省广元市属四川盆地盆周山区,辖区幅员广、交通不便,群众诉讼多有不便。近年来,针对辖区实际,广元法院不断拓宽司法便民服务路径,在不断建立和完善司法便民服务“点”的基础上,再将这些“点”有效地串联成“线”,构筑具有山区特色的司法便民服务体系,实现了司法服务与山区群众司法需求的精准对接。

  对话新闻当事人

  □ 何 伟

  访谈对象:中共四川省广元市委书记 王 菲

  民主周刊:请您谈谈山区法院司法便民服务体系在广元存在的必然性。

  王菲:把人民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好,实实在在地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广元是山区,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由于法庭设置较少、法官力量不足,群众参与诉讼多有不便;同时,加快“依法治市”进程需要不断增强群众的法治观念、法律素养。区位的特殊性和群众现实的法律需求,需要法院在工作实践中找准定位,精准发力,不断探索、总结、深化便民服务工作举措。司法便民服务体系的建立就是法院在促发展、保稳定、惠民生中的生动实践。

  民主周刊:司法便民服务体系对各行业、各部门有哪些借鉴意义?

  王菲: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全市党员干部队伍中倡导“我们多动腿,让群众少跑路”的“背篼精神”,要求全市各部门、公共服务行业积极探索便民服务举措,使服务更加贴近民意、惠及民生、取得实效。法院建立的“庭站点”“坝坝法庭”“郭兴利工作室”“五联机制”“判后回访”等工作制度拓宽了我们的行业、部门服务群众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启迪了便民服务的思维,在做好便民服务方面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和辐射效应。

  民主周刊:党委、政府就司法便民服务体系的建立给予了大力的关心和支持,您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

  王菲:首先,党委积极倡导并大力支持司法便民服务体系的建立。我时常到法院调研工作,了解司法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和工作运行情况;宣传部门、媒体等及时总结、推广法院司法便民服务体系方面好的经验、成功案例。其次,政府就建立司法便民服务体系所需的人、财、物等给予了全力的支持,司法便民措施不会因资金紧缺或硬件原因而无法施行。第三,人大、政协开展司法便民服务体系的工作调研,为法院不断完善体系集思广益、献计献策。第四,全市各乡镇、基层组织以多样的形式热心参与,保证了司法便民服务体系的顺利运行。

  民主周刊:对下一步继续完善司法便民服务体系,您有哪些建议?

  王菲:司法便民、利民是人民法院努力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重要途径。在案多人少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如何真正实现便民,是法院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具体的建议:一是党委、政府要继续从决策层面、制度层面、保障层面给予司法便民服务体系大力的支持和帮助。二是法院要善于借鉴、学习外地法院司法便民好的做法、好的经验,不断总结、完善司法便民服务体系的内容,使服务体系更顺民意、更贴民心。三是法官要牢固树立“司法为民无小事”的观念,把司法为民内化于心,把司法便民外化于行,恪守司法行为规范和道德礼仪,树立廉洁、中立、文明、平和的公正形象。

  ■建体系——与山区百姓司法需求同频共振

  广元全市有231个乡镇、134个社区和2715个自然村,七个基层法院一共有52个人民法庭。法庭数量少,老百姓尤其是未设法庭乡镇的老百姓打官司常常需要辗转,费时费力。

  针对这种情况,2014年年初开始,广元全市法院陆陆续续建立了“庭、站、点工作制度”,即在城镇、街道、社区设立“社区法庭”;在未设法庭的乡镇设立“巡回审判工作站”;在已被撤并的原乡镇及偏远村设立“巡回审判联系点”;在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和重点工程项目地设立“司法服务联系点”;在贫困村设立“法治扶贫联系点”。在每个庭、站、点固定了一到两名联系法官,公布了辖区法庭及法院立案庭电话。几年下来,全市法院设立社区法庭59个、巡回审判工作站179个、巡回审判联系点468个、司法服务联系点377个、法治扶贫联系点214个。通过“庭”“站”“点”审结案件31600件,诉前调处纠纷6887件,处理群众涉诉问题1077个。“庭、站、点”制度的建立,有效地弥补了法庭少、法官不足的缺陷,法官主动到社区、进农户,矛盾纠纷能在第一时间里就近就地得到化解。

  “立案法官联系社区、刑事法官联系学校、民事法官联系医院、商事法官联系企业、行政法官联系机关”——这是广元市朝天区人民法院在2015年建立的“五联工作机制”。法官根据自己承办案件的类型,梳理苗头性、倾向性纠纷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主动到所联系的社区、学校、医院或企业、机关开展法治宣传、摸排隐患、化解纠纷等工作。集法治宣传、问题梳理、纠纷排查、矛盾化解于一体,“五联工作机制”凸显了法院在矛盾化解方面的前瞻性、主动性和针对性,从建立的那天起就具有了勃勃的生命力,之后,该工作机制在全市其它法院被借鉴并逐步推广。目前,全市230名员额法官有各自的联系单位,实现了法官服务单位司法需求的“一对一”。

  在涉法信访案件中,有很大一部分源自于信访当事人对法院办案流程、相关法律规定不是很了解,或者法官在审理过程中对证据采信的依据说明不够,释法析理不透,即使是正确的裁判结果也不一定会使当事人服判息诉。

  任由矛盾堆积,让“死结”越结越紧?还是建立一种机制使这些信访当事人尽快从无谓的信访中走出来?广元法院选择了后者。2014年初,广元市中级人民法院建立了“回访案件当事人制度”,要求法官每年必须回访10%的败诉案件当事人,面对面交流沟通、面对面释法析理、释疑解惑。

  与此同时,广元法院还进一步强化诉讼服务窗口功能,打造“一站式”诉讼服务平台;广泛开展上门立案、预约立案、网上立案、远程开庭、视频调解;建立“坝坝法庭”、巡回审判工作制度,将案件拿到工厂、学校、田边地角去审理;与有关部门协同,建立“矛盾纠纷联调中心”;而“社区法庭”“片区法官”则使每一个法官都有了自己的“责任田”……这些制度与“庭、站、点工作制度”“五联机制”“判后回访”等有效衔接、形成互补,构建了一整套完整的、与山区百姓司法需求同频共振的便民服务体系。

  “体系的建立使得司法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基层的每一个角落,其意义远不只是解决了山区群众‘跑路’、法律知识欠缺的问题、涉法信访态度不端正的问题。”广元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冯安富说:“关键是通过将一系列的制度与老百姓的司法需求主动对接,第一时间防范了纠纷、化解了矛盾、维护了和谐稳定。”

  ■强保障——确保便民服务体系生机勃勃

  体系建起了,必须有一套保障机制确保体系正常运转。在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转方面,广元法院做到了内外兼修、共同发力。

  广元法院在制定每一项司法便民服务制度的同时,都明确了该项制度的要求,确定了牵头部门、责任部门、责任人,落实了督办部门及奖惩措施。这些制度的落实情况都将计入法官的业绩档案,纳入对部门、法官的年度目标考核,不达标的将被“一票否决”。强有力的措施确保了这些制度从一开始就能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

  “五联机制”要求法官每季度要完成“三个一”:到联系单位进行一次矛盾纠纷隐患的梳理排查;结合相关案例开展一次法治宣讲;向联系单位发送一个典型案例或一份司法建议。“三个一”是硬性的要求,必须有相关的材料印证。

  在落实“判后回访”制度的过程中,个别法官未达到回访比例,这些法官无一例外在年底被取消了评先评优资格。

  ……

  “这些制度看似很繁琐,可执行一段时间以后才发现,既方便了老百姓,减轻了诉累,还化解了大量的矛盾。”苍溪县人民法院陵江法庭庭长刘宁对制度带来的好处深有感触:“近年来,我们法庭的案件每年以5%左右的幅度下降,案源得到了初步治理。所以从长远来看,制度使法官服务司法需求更接地气、更贴民意,法院的工作成本更低,法官的工作效率更高。”

  一系列制度的推行,离不开人、财、物保障。

  广元法院一方面努力挖潜,另一方面紧紧依靠党委、政府和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市主要领导对法院建立司法便民服务体系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持续的关注,市委主要领导在法院调研时多次强调要结合广元地区的实际,不断拓宽司法便民服务路径;财政部门则对法院司法便民服务体系给予财力、人力、物力的大力支持;市人大、市政协对司法服务便民体系开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在充分肯定法院前期工作的同时,对下一步做好司法便民服务体系提出意见建议。

  在保障司法便民服务体系方面,广元各县区也是妙招频频:

  利州区矛盾纠纷联调中心由区委政法委主管,区法院主导,妇联、民政、检察院、公安、司法局、卫计委、人社局、住建局、市保险行业协会、交警等20多个部门入驻。该中心集法律咨询、材料收转、案件受理、信访化解、纠纷调处、法院速裁、案件调解等于一体,既是矛盾纠纷化解的前沿阵地,又是一个诉访分流的“一站式门诊”。老百姓来到这个“一站式门诊”,纠纷常常会在第一时间里得到最合理的解决。

  苍溪县、昭化区、剑阁县等区县,财政在每年年初预算时将便民服务体系所需经费单列,尽全力加以保障;朝天区、青川县、昭化区则从辖区挑选出3736名“司法联络员”,协助法院做好司法便民工作。

  “一方面,法院自身用心谋划、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另一方面,紧紧依靠党委、政府和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两方合力,使我们的司法便民服务体系不断做细、做实。”广元中院院长邓庆国说。

  ■重实效——服务百姓司法需求精准发力

  制度有了,保障也到位了。那么,体系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效果究竟怎样呢?

  “郭兴利工作室”是近年来广元市委政法委牵头、法院主建的一个司法“品牌”。他1991年进入法院工作以来就一直坚守在司法服务的最前沿——剑阁县法院开封法庭。27年间,郭兴利总结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契合山区百姓司法需求的工作方法。27年里,他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法官、全国最美基层法官、全国优秀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50多项荣誉,是党的十九大代表。由于他常年进村入户、巡回办案,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背篼法官”“田坎法官”。

  目前,全市已经在基层法庭、派出所、司法所、街道社区、村民委员会等部门建设了38个“郭兴利工作室”。“工作室”在吸收郭兴利独到的群众工作方法基础上,将法院司法便民服务体系全部移植。

  “工作室”常态化开展上门立案、巡回审判、法治宣传;建立了有乡镇干部、基层政法干警、人民陪审员、人民调解员、综治网格员等加入的工作联系微信群,法官通过微信群,梳理基层矛盾纠纷状况、帮助分析矛盾纠纷走势、给出调解指导意见并及时予以司法确认,大量的民间纠纷常常能在萌芽阶段就得到及时化解。

  2018年11月6日,一大早,村民们陆陆续续来到太公岭村村委会,虎跳法庭的法官要在这里开庭审理一件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纠纷。

  2013年,老王因发展猕猴桃种植业,流转了太公岭村26户村民的土地,双方一直依约履行合同义务。后来因猕猴桃病害减产,老王停止了向26户村民支付土地流转金,涉及金额5万多元。因合同效力仍在,农户们也不敢贸然耕种,眼睁睁看着土地荒芜无计可施,无奈之下将老王告到了法庭。

  开庭前,法庭邀请了当地村民和周边乡镇存在类似情况的村委会主任、村民代表和土地承包人参加旁听。随着庭审的进行,案件事实很快被查明,双方的责任也逐步清晰。

  在休庭调解前,法庭与旁听群众进行了“庭审间歇十分钟互动”。法官向旁听群众发放了农村土地流转方面的宣传资料,详细讲解了土地流转、发包、履行合同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一些村委会主任、村民代表结合自己遇到的同类案例向法庭进行了咨询,还有一部分村民就本案的处理发表了意见。

  案件最终调解结案,村民们拿到了流转金,收回了土地;老王也在村民的谅解下,将自己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巡回审判是硬性的工作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结合老百姓眼前发生的案例,对法律规定做通俗易懂的宣传和讲解,使老百姓真正受教育、涨知识,也使他们通过旁听庭审,找到预防和化解类似问题的答案。”虎跳法庭庭长杨韬说:“这才是我们开展巡回审判的目的所在。”

  利州区矛盾纠纷联调中心自去年9月投入运行以来成果丰硕:一年多的时间里,法官指导人民调解398件,诉前调解纠纷793件、速裁案件252件、参与区内群体性纠纷、重大涉法信访化解15件。如此多的纠纷,老百姓不到法院就能得到解决。“方便”“及时”“零成本”“贴心”,这是老百姓对联调中心的评价。

  判后回访,真正架起了一座法院与人民群众彼此沟通、理解、互信的桥梁,法官有了对庭审中、裁判文书中存在的瑕疵或疏忽作进一步“修正”的机会,也使一些信访当事人进一步了解法律、走出误区,放弃信访,认同法院判决、执行法院判决,愉快地工作和生活。几年来,广元两级法院回访的13000多名败诉案件当事人无一信访。

  “庭站点”制度的建立,让老百姓遇到法律疑难时能够联系得到法院,找得到法官;“五联机制”则通过法官的前瞻性、主动性,使尚处于萌芽阶段的矛盾得到及时化解……

  每一项制度都自成体系,汇总起来构成了较为完整的适合山区百姓司法需求的服务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体系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韩绪光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