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25年前的梦想今天触手可及
2018-12-18 21:55:51 |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
林森(左一)
1994年底进入法院工作,从法庭到执行庭,又重回法庭,再到2011年担任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林森从未离开过执行。25年的时间里,他一路见证了执行的“变”与“不变”,更希望在未来看到更良性的执行手段,更平衡的当事人关系,更和谐的社会大环境,并愿为此开拓进取、不懈奋斗。
畅想“如果有更好的机制”
进入法院后,林森最初是在法庭担任书记员。那时,庭长每周都会选定一天,带着大家把一摞需要执行的判决书装订成册,然后开着租来的面包车,挨家挨户去查找被执行人。
车子没有空调,里面又闷又热,还经常会坏在半道上,苦不堪言。当时,执行手段很单一,把那些不履行债务的被执行人拘传回法院后,就等着亲属们交钱放人了,财产调查的方法也很有限,一个银行一个银行地跑,一笔一笔财产地查。
“那时,我就在想,如果有更多的单位帮助协查就好了,对不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能采取的措施太有限了。”林森说。
走过了审执不分离的时代,2000年以后开始推行执行立案制,黄岩法院的执行庭也改设为执行局。随着执行案件数的不断增长,每个执行员要负责的案件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执行资源的浪费现象也凸显出来。执行员们跑银行查控财产时经常“撞车”,往往一个执行员刚到银行,就被工作人员告知:“你的同事们已经来了好几批了”。
林森说:“我常常在想,有没有更好的机制,可以把执行查控这些共性的事务抽离出来,不仅提高效率,也能让执行员们更专注于执行实施。”
想法一点点积攒起来去探索
到了林森担任执行局局长的时候,对于在执行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开始进行了逐步的探索。针对被执行人难找,2012年,黄岩法院率先和公安机关建立了网上协查机制,实现了网上数据对接、24小时备勤、被执行人零距离法院交接。同一年,和工商、民政等单位也建立了网上协查机制,协查工作变得越加顺畅起来。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唯一住房法院无法处置的难题,黄岩法院探索了利用“过渡房”强制出屋断绝被执行人拒不搬迁的“幻想”,利用“廉租房安置”作最低生活保障,在申请执行人的债权与被执行人的生存权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攻下了唯一住房执行的堡垒,也促成了一大批老案子的了结。
2014年,黄岩法院借鉴了“分段式执行”的成功经验,探索出“专业化协作+全案责任到人”执行新模式,组建了三个专业协助小组,负责查控、处置、分配等共性事物,执行的效率和准确度大大得到提高。
破解了机制难题后,黄岩法院的很多探索都从中延伸开来,也造就了一批执行的专业人才。该院探索出来的司法网拍标准被定为全省网拍的执行标准,文书制作模板、《执行节点流程图》被《执行工作指导》作为“执行实务工具”予以推荐。自主开发的财产处置监督系统,设置了未处置财产节点自动预警功能,能有效地防止消极执行。这些年来,黄岩执行的创新路越走越宽,归根结底还在于执行改革的成功,而我们就是搭上了时代快车道的幸运儿。
2013年,林森在局里组织了一次“中国梦畅想执行梦”的主题征文活动,年轻的执行干警们把他们对于未来执行的方式方法的畅想都写进了文章里,很多人都写的是10年后甚至更远的将来。
“然而仅仅过了5年,回过头来再看,年轻人的很多想法已然实现。网上轻点鼠标一键查控到位,失信联合惩戒,‘执行天眼’精确查找被执行人位置……5年前的畅想触手可及。”林森说。
变迁里不变的是初心
时代的飞速发展和变革之中,依然还有一些东西未曾改变。20年前,法院经常组织集中执行,趁着清晨夜晚被执行人在家的时候,总是能一找一个准。今年4月开始,黄岩法院开展了“执行百日攻坚”活动,干警们分组分段开展集中执行,依然是凌晨夜晚周末的突击查找,成效显著。这样的实地走访和调查,也总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
有一次林森带队去集中执行,有一个被执行人名下的可供执行的财产已寥寥无几,然而在现场向邻居们一打听,才知道他经常驾驶豪车(登记在他人名下)回家,一个“老赖”就这样现了原形。集中执行和实地调查的好“传统”一直传承着。在这背后,未变的是执行干警们的责任心。
林森始终相信,无论技术手段有多先进,一个案子执行的好坏,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执行干警们的主观能动性。
前段时间黄岩法院执行局开展了“终本”案件的电话回访,看到一张张反馈单上申请人的好评,林森感到由衷的欣慰。因为不管是和他并肩战斗多年的执行局“老兵”还是才进来三个月的执行“新兵”,大家在这场“基本解决执行难”的战斗中展现出来的执着和坚持令人动容。
畅想“如果有更好的机制”
进入法院后,林森最初是在法庭担任书记员。那时,庭长每周都会选定一天,带着大家把一摞需要执行的判决书装订成册,然后开着租来的面包车,挨家挨户去查找被执行人。
车子没有空调,里面又闷又热,还经常会坏在半道上,苦不堪言。当时,执行手段很单一,把那些不履行债务的被执行人拘传回法院后,就等着亲属们交钱放人了,财产调查的方法也很有限,一个银行一个银行地跑,一笔一笔财产地查。
“那时,我就在想,如果有更多的单位帮助协查就好了,对不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能采取的措施太有限了。”林森说。
走过了审执不分离的时代,2000年以后开始推行执行立案制,黄岩法院的执行庭也改设为执行局。随着执行案件数的不断增长,每个执行员要负责的案件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执行资源的浪费现象也凸显出来。执行员们跑银行查控财产时经常“撞车”,往往一个执行员刚到银行,就被工作人员告知:“你的同事们已经来了好几批了”。
林森说:“我常常在想,有没有更好的机制,可以把执行查控这些共性的事务抽离出来,不仅提高效率,也能让执行员们更专注于执行实施。”
想法一点点积攒起来去探索
到了林森担任执行局局长的时候,对于在执行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开始进行了逐步的探索。针对被执行人难找,2012年,黄岩法院率先和公安机关建立了网上协查机制,实现了网上数据对接、24小时备勤、被执行人零距离法院交接。同一年,和工商、民政等单位也建立了网上协查机制,协查工作变得越加顺畅起来。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唯一住房法院无法处置的难题,黄岩法院探索了利用“过渡房”强制出屋断绝被执行人拒不搬迁的“幻想”,利用“廉租房安置”作最低生活保障,在申请执行人的债权与被执行人的生存权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攻下了唯一住房执行的堡垒,也促成了一大批老案子的了结。
2014年,黄岩法院借鉴了“分段式执行”的成功经验,探索出“专业化协作+全案责任到人”执行新模式,组建了三个专业协助小组,负责查控、处置、分配等共性事物,执行的效率和准确度大大得到提高。
破解了机制难题后,黄岩法院的很多探索都从中延伸开来,也造就了一批执行的专业人才。该院探索出来的司法网拍标准被定为全省网拍的执行标准,文书制作模板、《执行节点流程图》被《执行工作指导》作为“执行实务工具”予以推荐。自主开发的财产处置监督系统,设置了未处置财产节点自动预警功能,能有效地防止消极执行。这些年来,黄岩执行的创新路越走越宽,归根结底还在于执行改革的成功,而我们就是搭上了时代快车道的幸运儿。
2013年,林森在局里组织了一次“中国梦畅想执行梦”的主题征文活动,年轻的执行干警们把他们对于未来执行的方式方法的畅想都写进了文章里,很多人都写的是10年后甚至更远的将来。
“然而仅仅过了5年,回过头来再看,年轻人的很多想法已然实现。网上轻点鼠标一键查控到位,失信联合惩戒,‘执行天眼’精确查找被执行人位置……5年前的畅想触手可及。”林森说。
变迁里不变的是初心
时代的飞速发展和变革之中,依然还有一些东西未曾改变。20年前,法院经常组织集中执行,趁着清晨夜晚被执行人在家的时候,总是能一找一个准。今年4月开始,黄岩法院开展了“执行百日攻坚”活动,干警们分组分段开展集中执行,依然是凌晨夜晚周末的突击查找,成效显著。这样的实地走访和调查,也总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
有一次林森带队去集中执行,有一个被执行人名下的可供执行的财产已寥寥无几,然而在现场向邻居们一打听,才知道他经常驾驶豪车(登记在他人名下)回家,一个“老赖”就这样现了原形。集中执行和实地调查的好“传统”一直传承着。在这背后,未变的是执行干警们的责任心。
林森始终相信,无论技术手段有多先进,一个案子执行的好坏,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执行干警们的主观能动性。
前段时间黄岩法院执行局开展了“终本”案件的电话回访,看到一张张反馈单上申请人的好评,林森感到由衷的欣慰。因为不管是和他并肩战斗多年的执行局“老兵”还是才进来三个月的执行“新兵”,大家在这场“基本解决执行难”的战斗中展现出来的执着和坚持令人动容。
责任编辑:杨智源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