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棱镜透视下的司法人生
2017-12-13 09:34:40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于歌子
  影片《邹碧华》在价值衡量与性格刻画等方面做出了较好的平衡,使本片成为一部高质量的主旋律作品。

  影片以散点透视的多棱镜剧作手法,从亲人、同事等多个角度观察法官邹碧华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以邹碧华儿子不断追寻父亲的过程,倒叙式地回顾了邹碧华人生中的几个关键节点,并在展现这些关键节点的同时,勾勒出了中国法律界的现实处境,以及邹碧华在此情形下开拓出的矛盾与机遇并存的改革道路。

  片中详细记述了邹碧华在法官生活中的几个片段,这些片段展现出了邹碧华的人格、党性,以及作为法官的贡献和对法律的信仰。影片也不吝于展示当代中国法律进程中的痛点,展现了信访群众围堵法院的紧张场面,以及法律判决无法使贫困老人得到火灾赔偿的尴尬。

  年轻的女法官在邹碧华的鼓励下,面对咄咄逼人的原告和众多自媒体的实时直播监督,没有西方庭审影片中常见的唇枪舌剑,而是头脑冷静地条分缕析,以逻辑严密的证人询问揭露了这起看似简单的离婚案件背后,原被告双方合谋诈骗赔款的真相,展现了中国法律形态下,中国法官的智慧与果敢;下属康达从不尊重同事和群众的愣头青,到司改团队的得力干将,邹碧华对他时刻的提携和指导是促成这种转变的关键。他自知在全新的法官评估标准下,自己无法再担当法官职务,向邹碧华的辞职陈述中也反映出了当代法官生活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影片通过对这几位人物的描写,展开了一幅当代司法体系的众生相。

  更为难得的是,影片并未将邹碧华刻画为一位完美的司法英雄,而是将其性格上的缺陷也做出了细致的描摹。在儿子的高考志愿选择上,他坚持要儿子也填报和自己一样的法律专业,而对儿子选择金融专业表示出了不满和不解;在得力部下康达向他辞职时,他则显得偏执而不近人情,对康达的自身难处并没有设身处地地考虑。这些都是他性格中相对固执、武断的一面。但这些缺点又反衬出了他对于法律的热爱和坚持,使这一人物更加深入人心。

  在多棱镜的叙事方法下,电影《邹碧华》将个人命运融入社会历史进程当中进行观照,将法律对于国家建设的重大意义与法官的职业要求相映衬,细腻深邃地挖掘出了这一人物中蕴含的有关法理与情感、理想与现实的宏大思考。
责任编辑:胥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