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力量弘扬时代精神
2017-12-13 09:29:49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孟琪
  《邹碧华》不同于以往同类型的影片。首先,其采用倒叙的叙事手法,并将现实与过去时空交叉,以邹碧华同志因病殉职为开端,以群众和家人的悼念为结尾,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营造了一种为其惋惜和对其怀念的情绪氛围,树立了他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的“燃灯者”形象。其次,影片从几个重要的标志性事迹入手,并未刻意提高或者吹捧人物,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方法,客观地展现了一位接地气的、朴实的干部形象。如邹碧华新任长宁区人民法院院长时,面对情绪激动的上访群众,他认真听取他们的倾诉,公平客观地解决了他们的问题,而且提出要“把法条和面条搅拌在一起”的方法,“让群众吃法条像吃面条一样顺畅”。不仅如此,影片试图探求一条介于社会性和私人化的创作道路,其所表现的邹碧华“执业为民”的形象并不仅仅指普通民众,也是同事和家人。在面对法官陈阳的职业困惑和心理矛盾时,邹碧华有针对性地引导她走出内心的困境,同时也让人物回归于家庭,在对待爱人和儿子时所呈现的和睦气氛,让观众感受到邹碧华不仅是一位好法官,更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影片通过对这几个事件的表现,打破了同类型影片空洞死板的说教模式,从多个角度塑造了邹碧华“燃灯者”的形象,弘扬了“点燃自己,照亮他人”的时代精神!

  影片用几个案例的小切面映射出新的时代背景。在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司法制度改革和互联网发展飞速的今天,邹碧华与时俱进,将司法改革与互联网结合,改变了传统的法官考核标准,以保证考核公平性。这些桥段将他不畏阻隔、勇于革新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就像邹碧华在影片中所说:“(改革)不能只看眼前,不顾未来,否则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其次,他发明的“要件审判九步法”,赋予司法良知新的内涵。有趣的是,影片用一种舞蹈的形式来进行展现,打破了以往类型严肃的叙事模式,将真实的事迹与虚构的细节相结合,呈现出一种新颖的艺术表现力。影片凭借这两个事迹中邹碧华所表现出的革新性,呼应了影片开头与结尾所提到的邹碧华勇于革新的“庭前独角兽”形象。

  《邹碧华》的上映,不仅是电影界的心声,更是时代使命驱使的必然,其用艺术力量弘扬了邹碧华身上所呈现的“燃灯”精神和革新性,做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但是,一部电影讲不完“燃灯者”的故事,同时,“一树不成林,一花难成春”,邹碧华的事迹虽不可复制,但邹碧华精神却可以百花齐放!
责任编辑:胥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