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铁幕之下 任性抑或沉沦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2017-04-27 15:07:16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张俊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先生费尽心力而著成的一部集合“大历史观”的巅峰之作,一本在读友群里好评如潮且经久不衰的经典书籍。虽仰慕已久,最近方得以抽出时间,有幸在指尖缠绕的笔墨书香中呼吸厚重的历史气息。

  历史的瀑布倾泻而下。1587年,这一年看似歌舞升平,字里行间却从一场宫廷的谣传开始,"慌乱的百官,一场虚惊,依旧不上朝",这场看似荒唐的闹剧以礼部和鸿胪寺之官员被处罚而告一段落。故事的主角荒诞出场,这位十岁登基而早熟的万历皇帝已经亲政五年,他开始任性地懈怠皇帝这份高贵的工作,以致变本加厉,一发不可收拾。

  万历皇帝,一个富有争议的封建统治者。前期的万历,遵守礼仪,“励精图治”,朝廷呈现中兴气象,至少算是合格的皇帝。但是在万历十五年前后,万历发现自己不过是儒家道德统治下的一个符号象征和代言人而已,身心自由几近窒息,于是他决定报复,长达二十年的罢工,“不郊”“不庙”“不朝”。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整个国家逐步走向大厦将倾,崩溃尽头。

  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者尚且如此,这个王朝的命数由是观之,“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首辅张居正在大刀阔斧的改革关节眼去世,其身后却被参劾,以致子孙发配边疆;模范官僚海瑞,清正廉洁却遭排挤,被迫退休;军事将领戚继光“在可能的范围内,他已经做到至矣尽矣”,却在贫病交迫中死去;哲学家李贽在狱中自刎,却在污血之中挣扎了两天才死去……

  《万历十五年》一书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而这些不经意间的叙述自有力量。“王朝外面很光鲜亮丽,撕开皮里面竟是污浊不堪。”师心自用、尸位素餐、狼奔豕突、赍志以没、上下其手……体制的漏洞频出,上自天子,下至庶民,也都并无圆满的收场。黄仁宇先生无意去从历史功绩方面判定万历的是与非、功与过,重在关注于他所处的制度环境,并用浓墨重彩描绘了道德高于法律的执政纲领衍生的诸多尖锐问题,可以说是像一把手术刀指到了要害。当然,这种情形,断非个人的原因或命数所得以解释,而是当时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概言之,缺乏灵活有效的法律规则,社会运作完全依靠所谓的伦理掌控,整个国家沉溺于礼治体系,一切皆以纲常和礼法代替法律和制度。

  沧桑之变,似在瞬间。国家的治理囿于精神上的体操,无法冲破固有道德理念的束缚,这样的历史我们并不陌生。那社会到底应按照什么规则良性运行,黄仁宇先生却没能点透。然而,历史照进现实,我们不得不反躬自问:是一遍遍地重蹈覆辙,还是能从这段岁月中检讨过去的错误,观察现代中国之进路?道德非万能,尤不可代替法律。“法者,治之端也”。法律是治国理政最根本最重要的规矩,我们在历史发展的漫长进程中经历了无数的教训,最终才选择了更适合自身延续的秩序——法。以法治校准权力观念,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这点上,我们丝毫不能动摇。如此,“万历十五年”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历史性名词。

  历史尘埃终已落定,“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凌驾于权力之上,任性胡为也好,消极怠工也罢,终究不过是个人身处无法律约束的社会结构之中肆意的妄为,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扮演着某种悲剧性角色。

  读罢《万历十五年》,情不自禁地呼唤法治的理性回归,身不由己地将“道德的规范”请下神坛。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吴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