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徐来,书香浮动
——让读书成为法院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2017-04-20 11:05:57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邓剑长
  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能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能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能替代。

  家对于我来说,是雨夜江湖里的一盏灯,给予我方向;是风狂红尘里的一扇门,给予我安宁;同时也是风平浪静之后月满西楼的一扇窗,徐徐而来阵阵书香。

  家,是我所恋;书,是我所爱。所以我今天甚感荣幸,能来参加江南区“读好书,传递好家风,传播江南故事”活动。把家风和读书两者合一,相得映彰。

  我出生在南宁市武鸣区的一个小山村,当年我爷爷留下妻儿,扛着一把枪跟着解放军北上革命,此后辗转西北,直至五十多年方才魂归故里。祖辈们的金戈铁马已成历史,但他们留下的精神犹如一缕春风,时时吹拂着晚辈们的精神家园。我爷爷说:我们要友善、学习、敬业,这是我们传承的家训。

  今天借此机会结合家训跟大家介绍一本好书,南怀瑾先生的著作——《老子他说》,《老子他说》讲述的是南怀瑾先生对老子《道德经》的感悟。

  关于善,《道德经》第八章如此写道: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南怀瑾先生认为:这是老子一段关于水之美的人生哲学,看似自私实则无私,刻画出了如何才能够合于“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境界。水是万物之源,天壤之间,水居其多。在老子的哲学里,一个人为善,如果要做到无私善行,应该如水一样至柔至刚,至清至净。行如水,利于万物而与物无争却甘居下地;心如水,能容纳百川与污垢却至清至净;言如水,如江潮准而有信。《道德经》讲的善,讲的行为准则,如果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就太过于完美,几乎难得有人能够做到。于是对于我们家来说为善,简单的来讲就是勿以善小而不为。

  关于学习,《道德经》第二十章如此写道:绝学无忧,为之与阿,相去几何?单从字面理解,很多人就认为,老子都说了绝学无忧,不要学习了才能无忧无虑,所以读书反而无用。有小伙伴听到读书无用微微笑了一下,要是你们也真的这样认为,那就完蛋了。这是对老子为学之道的误读。南怀瑾先生认为,老子所说的绝学无忧就是把所有知识、所有观念都放弃,丢的干干净净。但绝学之前有个前提就是要弄懂什么是学问,《道德经》第二十九章提到:为学日益。意思是说,学问是靠知识、读书、经验,一点点慢慢积累起来的。今天懂一点、明天懂一点、后天又懂一点,多一份努力就多一分收获,这就是做学问。有了学问,学到家了,才能绝学,丢开书本、不要钻牛角尖。尽信书不如无书,才能以一种清明客观的态度,深刻独到的见解,服务社会,利益社会。

  关于敬业,《道德经》第五十四章如此写道: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意思是真正会建筑的人,插一根棍子在地下,别人也拔不掉;真会抱的人,把东西箍住了,怎样都脱不开身。南怀瑾先生认为:世界上没有拔不掉的建筑,真正能够建立而动摇不了的,那是一种真正的学问,包括思想、道德、精神方面的学问。比如老子、比如孔子。但这跟敬业有什么关系呢?老子这句话实际上是要告诉我们,要善于把握生命中的中心而坚持不辍,他人动摇不了,自己牢牢抱住,绝对不要放弃。能够建立一个传承千秋万代而不倒的学问体系的都是圣人,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也仅会把这个道理运用到事业当中,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艰难困苦的时候,记住内心所向往的,决不放弃,继续前行。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江南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胥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