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远:智慧法院让信息多跑路 让群众少跑腿
2017-03-12 12:10:52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于子茹
  12日上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副主任陈志远做客新华网2017两会特别访谈,为各位网友解读最高法工作报告。

  在回答提问“近年来,人民法院大力加强智慧法院建设,这项工作对人民群众和当事人诉讼带来哪些便利?这一年来智慧法院建设进度怎么样?”时,陈志远表示,智慧法院是这两年我们用的一个新词,指的是以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提升司法公信力为目标,充分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促进审判体系与审判能力现代化,实现人民法院工作的高度智能化运行与管理。

  智慧法院建设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

  一是通过建设智慧法院,可以使司法活动更加公开透明,可以让当事人与社会各界同步感受到现场、转述和可视正义。

  所谓现场正义,就是在庭审现场,通过参与庭审或旁听庭审,感受到公平正义;所谓转述正义,就是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的转述,了解人民法院审判执行工作情况;所谓可视正义,就是通过网络直播,让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观看庭审,让人民群众在司法公开透明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二是通过建设智慧法院,可以使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更加便捷。人民法院可以借助网站、微博、微信、手机APP、手机电视、民意沟通信箱、微电影等多元化渠道,快速传递司法信息,搭建起联系群众的桥梁。

  三是通过建设智慧法院,可以让当事人和律师等诉讼参与人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近年来,人民法院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诉讼服务网、12368诉讼服务热线、网上申诉信访平台、远程接访系统、律师服务平台等信息系统,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互联网+诉讼服务”,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努力做到群众的司法需求延伸到哪里、人民法院的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去年是“智慧法院”建设的奠基之年。各级法院按照最高法院确定的“加强顶层设计、加快系统建设、强化保障体系、提升应用成效”四个方面55项重点建设任务要求,结合辖区法院实际,加快建设以数据为中心的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

  一是全国法院实现网络全覆盖,为全业务网上办理奠定了坚实基础。2016年11月24日,随着西藏林芝察瓦龙乡人民法庭的成功接入,人民法院专网实现了人民法庭全覆盖。全国所有3520个法院、9239个人民法庭和39个海事派出法庭实现互联互通,为全国法院干警“一张网”办案、办公、学习、交流,实现全业务网上办理创造了至关重要的条件。

  二是司法公开四大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有力促进了阳光司法。

  通过审判流程信息公开平台,当事人可随时查询案件进展。改革以前当事人需要千方百计托关系打听案件进展;这些年是法院通过微博、微信、网站等信息平台,主动向当事人推送案件进展信息。

  通过庭审直播网这个平台,既可以让群众受到教育,也方便群众监督法官。最高人民法院自去年7月1日起,所有公开开庭案件都上网直播。许多法院在临街的地方都设有大屏幕,经常有很多群众站在大屏幕前看庭审直播,这对群众是非常直观、非常生动的法治教育。

  通过裁判文书公开平台,既可以倒逼法官提高司法水平,也可以为群众解决纠纷提供帮助。我昨天晚上看这个网公布的裁判文书已经达到2700多万份,访问量超过63亿人次,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最有影响的裁判文书网。现在很多当事人遇到矛盾纠纷先不起诉了,直接去裁判文书网搜索一下类似案件,看看法院怎么处理的,直接参照办理,既节省了诉讼费,也节约了时间。

  通过执行信息公开平台,可以及时曝光欠账不还的“老赖”信息,督促他们尽快履行法律义务。北京、江苏等一些法院通过网络直播执行活动,让人民群众见证执行过程,既让人民群众了解了“执行难”难在什么地方,也有效提升了执行工作透明度。

  三是面向法官、诉讼参与人和政务部门提供智能服务。

  最高法院委托河北高院组织研发了“智审”系统,帮助法官对电子卷宗进行编辑,一键生成法律文书,能够减少法官30%以上的事务性工作,在为法官服务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最高法院委托苏州中院研发了庭审语音识别系统,将语音自动转化为文字,自动区分发言对象及发言内容,法官、当事人和其他参与人都能实时看见转录的文字。而且语音识别正确率已达到90%以上,大大节省了庭审记录工作量。

  最高法院还建成了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实现全国法院收结案数据每5分钟自动更新一次,平均每天汇集5到6万件案件数据,形成了汇集全国法院9600多万案件数据的全世界最大的审判信息资源库。通过进行大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审判执行工作,也可以就审判工作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向党委政府提出司法建议,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治理。
责任编辑:黎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