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守候天平的工匠
——追记四川金堂县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周卫东
2017-02-28 09:10:04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姜郑勇 杨敬渊
2016年3月18日,一驾日夜疾驰了31年的审判执行工作战车戛然止步……
四川省金堂县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周卫东同志,因突发心肌梗塞,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49岁。
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法官,他并无高大威武的身躯,并无轰轰烈烈的壮举,只是用永不停歇的脚步、浸满汗水的案卷,诉说着平凡中的伟大。
俯首耕耘三十载,扎根基层孺子牛,周卫东在共和国的司法进程中书写着一名基层法官的执着和坚守;庙堂明镜断公案,公正执法清风扬,周卫东用生命诠释了“忠诚、公正、廉洁”的誓言;草根出自沃野中,一腔热血报春晖,周卫东如同默默守候天平的工匠,顺着年轮的足迹一刀一刀刻凿着“忠公廉和俭”的法官形象。
马锡五式的田坎文化
“现在,宣布开庭!”
2014年,由周卫东主审的一起非法生产、销售烟草专卖品案在金堂县烟草专卖局巡回审理点公开审理。
当天,旁听的群众将现场围得水泄不通,一场生动的依法惩处制售假烟行为的普法教育课就这样展现在群众面前,该案也因社会效果显著被评为金堂县年度最具影响力的案例之一。这是金堂“坝坝法庭”的又一次现场开庭审理,依旧是赢得人气满满。
“找法官难,打官司难。”曾是乡镇百姓寻求司法救济时迈不过去的坎。
周卫东和他的同事们想到了马锡五。抗日战争期间,马锡五担任陕甘宁边区法庭的庭长。人民性是马锡五司法实践中最闪光之处,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1999年,为了给群众提供诉讼便利,位于金堂县偏远地区的竹篙法庭率先启动了“坝坝法庭”的乡间治理模式。一条红色的横幅,一副简单的桌椅,将田间地头的法庭装扮得有声有色;一身笔挺的制服,一柄威严的法槌,将基层法官的声音带到百姓周围。竹篙的村民没有想到,过去要翻山到乡镇法庭甚至要走70里路才能到县城打的官司,现在在自家门口就能立案开庭。
2000年,土桥法庭并入竹篙法庭,周卫东赴任竹篙法庭副庭长,并带领着竹篙法官继续坚持从事“坝坝法庭”巡回审理工作。
“这开庭比电影还好看!”
现场旁听调解的群众笑呵呵地说。村民们喜欢“坝坝法庭”,但对于周卫东等法官来说,工作量却大大增加了。庭前调查、开庭审判、送达文书,一个案件法官至少要下乡三次。山路崎岖,遇上大雨便是颠簸不已。有的公路在到达村口之后便断了,他们便挽起裤腿沿着泥巴路到达审判地点。生铁做的国徽足足有20多斤重,法官们只能轮流挑着去开庭。
从随案讲法到庭审过程,再到主持调解和判后释疑,竹篙法官们遵循着乡土文化中返璞归真的踏实与厚重,用“乡村大白话”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将乡风民俗、民情社情的温暖和煦融入法律条文的刚性铁腕,用一次次发生在田间地头的定纷止争,尽心尽力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
2007年,“坝坝法庭”被评为成都法院“十大亮点工作”之一;2013年,又被列为成都市文明办实施重点工作项目。
从人民法庭拓宽到了金堂法院所有的业务庭,从民事案件扩展到了行政、刑事案件,从农家院坝扩展到了机关、学校、社区和工业园区……如今,“坝坝法庭”已然成为金堂法院的一块“金字招牌”。
化腐朽为神奇的执行艺术
“随便到一个地方,他能很快和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因为这种广泛的群众基础,他的协调能力超强。同样的矛盾,到了现场,看起来大家说的内容都差不多,但从他口中说出来就有人愿意听,并且信服,换一个人则不行,这就是独特的个人魅力。” 金堂法院执行局副庭长陈明向记者聊起周卫东时感慨地说。
陈明曾和周卫东长期合作办案,让陈明印象深刻的有这样一个执行案子,当时他正是该案的执行法官。
案子案情和法律关系都很简单。申请人替一家菌菇公司修建了一个厂房。包括人工工资和各项材料,垫进去了100余万元。厂房修好后,菌菇公司资金链却出了问题,再无力支付申请人相关款项。此案经诉讼进入执行程序。菌菇公司可供执行财产,也就只有新建成的厂房。
陈明回忆,作为特殊商品,菌菇公司的厂房变现非常艰难,一般人买来没用。拍卖中,厂房价格由最初90余万元一路降低,仍鲜有人问津。由于厂房无法变现,在陈明看来,这就是一个死案子。
执行难,一直是各级法院最为头痛的痼疾之一。如果被执行人确实无财产可供执行,执行案件只能无限期搁浅,这也就是陈明口中所说的死案子。死案子在现实执行案件中,并不鲜见。
当时,周卫东是法院执行局副庭长,也是陈明的直接领导,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陈明均需向周卫东报告。办案过程中,周卫东听说菌菇公司法人代表是一名菌类种植的专家,思索片刻后,顿时眼前一亮。
接下来,周卫东开始和菌菇公司所在的金堂县清江镇政府联系。金堂县委政法委、农发局等多家单位多次召开协调会。最终,菌菇厂争取到了一个农业项目获得一笔专项贷款。与此同时,在周卫东“游说”下,申请人也同意宽限菌菇公司一段期限,等到菌菇公司恢复生产并有了收益后再申请执行。最终,菌菇公司很快良性运转,申请人债权也很快得到实现。2015年2月12日,申请人专门送来了写有“清正廉洁 公正执法”的锦旗。
“如果当初真把菌菇厂生产厂房拍卖掉,菌菇厂必死无疑,申请人只能拿回部分资金,这次执行堪称化腐朽为神奇。”陈明感慨。
一位基层法官的法律信仰
周卫东没有太多理论上的建树,他是以自身行为,推动着法律在基层的实践,并由此实现了自己对法律的信仰。
作为刑庭庭长,除了一般的行政事务,周卫东肩负的案件审判任务也不轻。
“案件事实但凡存疑,周卫东都会亲自到现场实地勘察。”书记员何泓屿回忆。
2014年6月,周卫东主审了一起入户抢劫案,这是一起典型的转化型抢劫案。
被告人唐某某用老虎钳撬开一家店铺门锁后,将房内电脑桌上的一只手表装入口袋,正当唐某某将电脑主机抱起时,被正在后面一间房内看电视的男主人发现并将其抓获,双方对峙并抓扯。在唐某某以“不放人就捅死你”恶狠狠的威胁下,男主人迫不得已,只能将唐某某放走。
2014年8月28日,唐某某被公安干警抓获。对于唐某某转化型抢劫,法律上并无争议。但对于入户的定性,周卫东则格外小心。
叫上书记员肖苗苗,周卫东决定亲自到现场勘察。在现场,周卫东注意到,店铺和男主人的住处其实属分开的不同区域,中间还有一条5米宽的公共通道隔开。因为这条公共通道的存在,彻底阻却了店铺兼具居所功能的可能性。据此,法院最终作出认定,入户情节不成立。
小小一个入户情节,定罪量刑上却天壤之别。其中,抢劫罪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增加了入户这一加重情节后,起点刑则变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结合唐某某累犯这一情节,金堂法院作出判决,唐某某抢劫罪名成立,获刑五年。
担任刑庭庭长以来,周卫东反复和庭内法官强调,定罪量刑上务必精准,一定要把事实搞准,才说得上定罪量刑。刑事审判,涉及当事人的人身自由乃至生命。刑事法官,肩负的责任重大。
31年来,周卫东一共参与审理、执行4000余件案件,但无一例信访申诉,无一例廉洁举报。
四川省金堂县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周卫东同志,因突发心肌梗塞,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49岁。
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法官,他并无高大威武的身躯,并无轰轰烈烈的壮举,只是用永不停歇的脚步、浸满汗水的案卷,诉说着平凡中的伟大。
俯首耕耘三十载,扎根基层孺子牛,周卫东在共和国的司法进程中书写着一名基层法官的执着和坚守;庙堂明镜断公案,公正执法清风扬,周卫东用生命诠释了“忠诚、公正、廉洁”的誓言;草根出自沃野中,一腔热血报春晖,周卫东如同默默守候天平的工匠,顺着年轮的足迹一刀一刀刻凿着“忠公廉和俭”的法官形象。
马锡五式的田坎文化
“现在,宣布开庭!”
2014年,由周卫东主审的一起非法生产、销售烟草专卖品案在金堂县烟草专卖局巡回审理点公开审理。
当天,旁听的群众将现场围得水泄不通,一场生动的依法惩处制售假烟行为的普法教育课就这样展现在群众面前,该案也因社会效果显著被评为金堂县年度最具影响力的案例之一。这是金堂“坝坝法庭”的又一次现场开庭审理,依旧是赢得人气满满。
“找法官难,打官司难。”曾是乡镇百姓寻求司法救济时迈不过去的坎。
周卫东和他的同事们想到了马锡五。抗日战争期间,马锡五担任陕甘宁边区法庭的庭长。人民性是马锡五司法实践中最闪光之处,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1999年,为了给群众提供诉讼便利,位于金堂县偏远地区的竹篙法庭率先启动了“坝坝法庭”的乡间治理模式。一条红色的横幅,一副简单的桌椅,将田间地头的法庭装扮得有声有色;一身笔挺的制服,一柄威严的法槌,将基层法官的声音带到百姓周围。竹篙的村民没有想到,过去要翻山到乡镇法庭甚至要走70里路才能到县城打的官司,现在在自家门口就能立案开庭。
2000年,土桥法庭并入竹篙法庭,周卫东赴任竹篙法庭副庭长,并带领着竹篙法官继续坚持从事“坝坝法庭”巡回审理工作。
“这开庭比电影还好看!”
现场旁听调解的群众笑呵呵地说。村民们喜欢“坝坝法庭”,但对于周卫东等法官来说,工作量却大大增加了。庭前调查、开庭审判、送达文书,一个案件法官至少要下乡三次。山路崎岖,遇上大雨便是颠簸不已。有的公路在到达村口之后便断了,他们便挽起裤腿沿着泥巴路到达审判地点。生铁做的国徽足足有20多斤重,法官们只能轮流挑着去开庭。
从随案讲法到庭审过程,再到主持调解和判后释疑,竹篙法官们遵循着乡土文化中返璞归真的踏实与厚重,用“乡村大白话”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将乡风民俗、民情社情的温暖和煦融入法律条文的刚性铁腕,用一次次发生在田间地头的定纷止争,尽心尽力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
2007年,“坝坝法庭”被评为成都法院“十大亮点工作”之一;2013年,又被列为成都市文明办实施重点工作项目。
从人民法庭拓宽到了金堂法院所有的业务庭,从民事案件扩展到了行政、刑事案件,从农家院坝扩展到了机关、学校、社区和工业园区……如今,“坝坝法庭”已然成为金堂法院的一块“金字招牌”。
化腐朽为神奇的执行艺术
“随便到一个地方,他能很快和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因为这种广泛的群众基础,他的协调能力超强。同样的矛盾,到了现场,看起来大家说的内容都差不多,但从他口中说出来就有人愿意听,并且信服,换一个人则不行,这就是独特的个人魅力。” 金堂法院执行局副庭长陈明向记者聊起周卫东时感慨地说。
陈明曾和周卫东长期合作办案,让陈明印象深刻的有这样一个执行案子,当时他正是该案的执行法官。
案子案情和法律关系都很简单。申请人替一家菌菇公司修建了一个厂房。包括人工工资和各项材料,垫进去了100余万元。厂房修好后,菌菇公司资金链却出了问题,再无力支付申请人相关款项。此案经诉讼进入执行程序。菌菇公司可供执行财产,也就只有新建成的厂房。
陈明回忆,作为特殊商品,菌菇公司的厂房变现非常艰难,一般人买来没用。拍卖中,厂房价格由最初90余万元一路降低,仍鲜有人问津。由于厂房无法变现,在陈明看来,这就是一个死案子。
执行难,一直是各级法院最为头痛的痼疾之一。如果被执行人确实无财产可供执行,执行案件只能无限期搁浅,这也就是陈明口中所说的死案子。死案子在现实执行案件中,并不鲜见。
当时,周卫东是法院执行局副庭长,也是陈明的直接领导,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陈明均需向周卫东报告。办案过程中,周卫东听说菌菇公司法人代表是一名菌类种植的专家,思索片刻后,顿时眼前一亮。
接下来,周卫东开始和菌菇公司所在的金堂县清江镇政府联系。金堂县委政法委、农发局等多家单位多次召开协调会。最终,菌菇厂争取到了一个农业项目获得一笔专项贷款。与此同时,在周卫东“游说”下,申请人也同意宽限菌菇公司一段期限,等到菌菇公司恢复生产并有了收益后再申请执行。最终,菌菇公司很快良性运转,申请人债权也很快得到实现。2015年2月12日,申请人专门送来了写有“清正廉洁 公正执法”的锦旗。
“如果当初真把菌菇厂生产厂房拍卖掉,菌菇厂必死无疑,申请人只能拿回部分资金,这次执行堪称化腐朽为神奇。”陈明感慨。
一位基层法官的法律信仰
周卫东没有太多理论上的建树,他是以自身行为,推动着法律在基层的实践,并由此实现了自己对法律的信仰。
作为刑庭庭长,除了一般的行政事务,周卫东肩负的案件审判任务也不轻。
“案件事实但凡存疑,周卫东都会亲自到现场实地勘察。”书记员何泓屿回忆。
2014年6月,周卫东主审了一起入户抢劫案,这是一起典型的转化型抢劫案。
被告人唐某某用老虎钳撬开一家店铺门锁后,将房内电脑桌上的一只手表装入口袋,正当唐某某将电脑主机抱起时,被正在后面一间房内看电视的男主人发现并将其抓获,双方对峙并抓扯。在唐某某以“不放人就捅死你”恶狠狠的威胁下,男主人迫不得已,只能将唐某某放走。
2014年8月28日,唐某某被公安干警抓获。对于唐某某转化型抢劫,法律上并无争议。但对于入户的定性,周卫东则格外小心。
叫上书记员肖苗苗,周卫东决定亲自到现场勘察。在现场,周卫东注意到,店铺和男主人的住处其实属分开的不同区域,中间还有一条5米宽的公共通道隔开。因为这条公共通道的存在,彻底阻却了店铺兼具居所功能的可能性。据此,法院最终作出认定,入户情节不成立。
小小一个入户情节,定罪量刑上却天壤之别。其中,抢劫罪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增加了入户这一加重情节后,起点刑则变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结合唐某某累犯这一情节,金堂法院作出判决,唐某某抢劫罪名成立,获刑五年。
担任刑庭庭长以来,周卫东反复和庭内法官强调,定罪量刑上务必精准,一定要把事实搞准,才说得上定罪量刑。刑事审判,涉及当事人的人身自由乃至生命。刑事法官,肩负的责任重大。
31年来,周卫东一共参与审理、执行4000余件案件,但无一例信访申诉,无一例廉洁举报。
责任编辑:王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