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尽手段 有力有为
上海一中院强化执行工作破解“执行难”纪实
2016-09-02 07:30:56 | 来源:人民法院报第一版 | 作者:记者 卫建萍 通讯员 敖颖婕 刘皓
图为上海一中院破解执行难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会议。龚史伟 摄
  “这个案件建议暂缓‘本次执行终结’,大家再想想办法,必要的话再去跑一跑。该罚的罚,该拘的拘,务必穷尽手段。”

  在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近日召开的一次执行局组长联席会议上,经过数个回合的讨论,局长奚强华还是要求大家切不轻言“放弃”,尽管他明白执行法官已经为此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记者了解到,正是这种迎难而上,不抛弃、不放弃的精气神,和信息辅助、机制支撑等方面形成的合力,保障了该院执行工作取得较大成效。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该院共执结各类案件1079件,同比上升33.87%,执限内执结率100%,执行到位金额23.5亿元,同比上升49.1%。

  迎难而上向“骨头”案开刀

  8月2日,一起集资诈骗案的被害人代表周树生和徐璋凤来到上海一中院,向执行法官张华松表示感谢。

  “我们都70多岁了,感谢法院帮我们拿回了这些养老钱!”拿到执行款的徐老太太连声道谢。

  事情要追溯到2010年12月23日。那天,上海一中院宣判了一起集资诈骗案,判处被告人黄某无期徒刑,并对其违法所得予以追缴,发还各被害人。

  然而黄某的账户里并无现金。“判决刚下来那会儿,被害人天天抱团来法院信访,我这个承办法官没少被投诉。”该案时任执行法官,现在调任监察室副主任的王胜军对执行这个案件的过程记忆犹新。由于此案被害人人数达700余人,被骗款项达1.7亿余元且去向不明,对执行工作而言是不小的挑战。

  那段时间里,王胜军南下海南,北上辽宁,几乎跑遍大半个中国,总算查控到被执行人房屋、林地、车辆等共计5000余万元财产。他调离后,同事接棒执行,继续深挖财产线索,又陆续变现被执行人1000余万元的股票。最后一任“接力”法官张华松会同财务部门忙了两周,将6000余万元追回钱款陆续发放给被害人。23份笔录、16份裁定书、14个代管款发放审批表、28张公告通知、10份书函批复……案卷中厚厚的材料见证了法官们付出的辛劳。

  “下一步,我们还将对已查封的房产进行拍卖,预计被害人受偿率还会大幅提高。” 张华松表示。

  对本院案件全心全力,对受托执行案件同样不遗余力。今年春节前,北京某公司的数名回族员工坐守在上海一中院信访部门,每天拨打法官电话数十次。此为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委托上海一中院的一起执行案件。承办法官余运所和同事们经过不懈努力,陆续将涉案2200余万元本金及利息执行到位。前不久,该批钱款已陆续发放至申请人。

  据了解,今年以来,上海一中院还先后执结了标的额近1.5亿元的上海银行浦东分行与上海某置业有限公司金融借款合同案;一起被执行人之一为某上市公司的标的额3.1亿元的股权转让纠纷得到全额执结;标的额5700余万元的涉“老鼠仓”案也在两周时间内顺利执结……向执行难宣战,上海一中院交出了一份颇为漂亮的期中“测验卷”。

  因案施策“定制”解决方案

  “标的额大、涉案当事人众多、被申请人可供财产严重不足等情况在我院受理的案件中比较普遍。”奚强华坦言。

  今年1月至7月,上海一中院执行案件收案中标的额超1000万元的有78件,其中超5000万元的也多达41件。在办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案件中涉及被害人人数超过500人的就有5件,其中人数最多的一个案件甚至达到了1200人。集资诈骗罪案件中,罪犯当初玩命圈钱,案发时两手一摊的情况更不是个别。为此,上海一中院采取逐案分析、逐案过堂的“笨”办法,分析原因,“定制”解决方案。

  执行是司法公正全路段的“最后一公里”。如何保障当事人胜诉权益及时兑现?上海一中院从整体到局部一一寻找原因。

  方法在哪里?对大标的额案件实行“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双重管控机制是上海一中院探索的有力抓手。今年以来,该院对陷入执行困境的案件是否可以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设置了更严的“关卡”,即由原来的执行组决定,升格为执行组和局庭领导双重把关,只要有一丝希望,就决不轻言搁置。今年5月,涉及163名被害人的陈某集资诈骗案,在上海一中院法官历时八年“穷追不舍”之下,区分处置难易程度,在先行处置变现19套房产后,又说服被执行人家属保留维持基本生活的房产后,配合出售其他房产,目前已发放8300余万元执行款。不仅如此,执行法官还四处协调,协助个别生活特别困难的受害人申请购买经适房,赢得了受害人由衷的感谢。

  与此同时,上海一中院近年来探索的数项工作举措也屡被“叫好”。早在两年前的2014年4月28日,为配合上海自贸区设立,该院就尝试实行涉自贸试验区案件聘请陪执员参与辅助执法。

  陪执员陈荣祥对记者表示:“在执行过程中陪执员享有与执行员同等权利,这对我是一项全新的挑战,我要利用以前的工作经验与阅历,从不同角度为法院执行工作多出点子、多提意见。”

  用信息化手段助力执行

  执行难,难在找到被执行人的财产并将其及时“封锁”。这个老大难问题如何“拆招”,上海一中院向信息化问计。

  “申请人一旦发现了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可通过我院官网或下载手机APP,在线登录‘执行事务中心网上辅助系统’,在‘举报被执行人财产线索’栏目里进行网上举报。执行法官收到后会第一时间对财产线索进行核实处理。这样一来查封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上海一中法院审管办副主任张能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执行事务中心网上辅助系统是该院为进一步深化司法公开,兑现胜诉权益而自主研发。系统将执行服务实体平台植入到互联网中,以期为当事人和社会公众提供线上线下相交融的执行一体化服务。

  “你瞧!我只要将需要查封的财产信息录入进去,就能自动生成查封裁定书,连当事人信息都是自动生成的。”资深执行法官方敏向记者演示了该院今年全新改造升级的审判执行管理系统。

  “新系统实现了对百余种执行裁判文书的全模板化,执行法官只要输入一两项内容便能自动生成整篇文书。” 执行局副局长兼执行一处处长唐卓青告诉记者。

  营造清朗氛围

  执行案件有其自身特殊性,如何加强管理和监督也是一个重要课题。

  该院执行案件甫一立案,当事人就能收到案件进程中每个“动作”的信息。执行行为异议受理反馈、案件承办法官姓名及联系电话、限高令、裁定不予执行、驳回申请、中止对标的物的执行……每一个环节的处理情况都会通过短信第一时间推送到当事人的手机上,让当事人全程监控。

  新近实施的执行机构改革也为监督制约助了一臂之力。根据“裁判权与执行权相分离原则”,上海一中院将原裁决组从执行局内设机构中划出,以此为基础组建执行裁判庭,负责诉讼程序中涉执行诉讼审判及执行程序中的执行裁决,同时组建执行法警大队负责执行警务保障。

  “以前裁决组和执行组同属执行局的内设机构,多少有些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之嫌,现在单独成立的执行裁判庭与执行局是相互独立的部门,作出的裁决将更为客观公正。”新成立的执行裁判庭负责人周林安如此介绍。

  执行裁判庭成立1月余,受理案件39件。原先就长期从事执行听证,如今在执行裁判庭履职的审判长阮国平谈到自己目前的工作时表示:“案外人异议之诉等涉执行诉讼,从原来分散在各条线业务庭,到集中到我们执行裁判庭,会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法律适用的统一。”

  “我院明确将化解执行难作为今年工作重点,现在我们开了个好头,但还不能有丝毫松懈。”上海一中院院长陈立斌表示,“要内外兼修、有力有为,直面问题,补齐短板,力争取得更大成效。”
责任编辑:王小磊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