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跋涉20多公里路,只为一个10分钟的庭审
2016-06-23 15:00:23 | 来源:南方都市报 | 作者:商西
- 6月7日,助理审判员李明航和书记员王威溜索过江,他们带着国徽到龙门村去开庭。
- 李明航背的巡回审判包重达10多斤,除了国徽,里面还有药盒。
- 走了20多公里路,程政清们把“巡回法庭”设在了当事人的家门口。
重庆奉节县法院第三法庭5个年轻人,长年翻山过河,到田间地头、村民门口开庭审案
在重庆奉节,有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翻山越岭,溜索过河,走在巡回审判的路上。当地人亲切地称他们为“溜索法官”。
他们来自奉节县人民法院第三法庭,庭长程政清、法官舒涛、李明航、书记员王威、法警严辉。在这个当地海拔最高的法庭里,庭长程政清一待就是10年。
端午节前,程政清来回3个多小时,到大山深处的一户农家开庭。看到当事人握手言和,他觉得“心里很平静,可以睡一个好觉”。
巡回审判
跋涉20多公里,只为一个10分钟的庭审,值吗?
一个74岁的老人,向亲戚借了2万元钱,一直没有还,被告上了法庭。
6月7日下午,重庆奉节县人民法院第三法庭庭长程政清、书记员王威、法警严辉,来到老人家中开庭。
从法庭所在的兴隆镇,到老人所住的龙门村,有20多公里路。雨后天晴,阳光从山脊落下来,泥泞的山路拐了数不清的弯,最后不得不停车步行。
走进老人家中,程政清的鞋子和裤腿上已沾满了泥巴。顾不得休息,三人便搬来桌椅、盖上桌布,摆好“审判员”“书记员”“原告”“被告”的标牌,挂起国徽和“巡回审判”的横幅,在院子里搭起“巡回法庭”。
15点50分,程政清敲响法槌。一方因为给家人治病,花光了积蓄,无法按时还钱,一方眼看两年诉讼时效要到期,希望偿还欠款。
“沾亲带故的,原告多谅解”,程政清让老人另出欠条,重新约定还款日期。
开庭不到10分钟,这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便以原告撤诉结束。双方都同意调解。
“感谢法官,开水都没喝”,走的时候,老人握着程政清的手。
为一个10分钟的庭审,跑这么大老远值得吗?程政清想的却是,如果把老人叫到法院去,让他把智障的女儿留在家里,他心里会多么悲伤。
“这个案子能一判了之吗?能强制执行吗?”当晚,程政清在办公室里看卷宗。窗外,夜幕中的青山连着青山,他又想起老人握住他手的瞬间,心里“百感交集”。
5个年轻人
全年四个月冰雪覆盖,送份文书千里迢迢,找不到当事人还白跑一趟
法官需要理性,但这群“外地来的年轻人”却都很感性。
35岁的程政清在大家眼里有点“大男子主义”,还有点“老土”。31岁的法官舒涛,人称“涛哥”,想家的时候就翻翻妻子的照片,一脸幸福。30岁的法官李明航因每天晨跑得名“跑哥”,是有几分腼腆羞涩的“院草”。法警严辉26岁,主要工作就是开车和“保护一群大男人”。25岁的书记员王威,爱画漫画,给大家画了一张“全家福”。
在这个山城小镇,他们饭后散步,除草种地,看电影开读书会,图书馆里有法律书籍,也有小说、史书、传记,讨论“美国最高法院支持同性恋婚姻”,也讨论“大数据”。
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后,程政清读研究生,做律师,却更向往穿法袍。第一次来法庭,他从万州坐5个多小时车到奉节,再转车又坐了4个多小时,一路吐啊吐啊吐。
10年来,他从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到审判员,直到当上庭长。昔日大学同窗,有的一年挣五六百万元,少的一年收入也有五十万元,程政清领着每个月3250元“阳光工资”,在偏僻小镇当着“副科”。
10年后,依然有年轻人“步他后尘”。同样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做过律师,王威是5人中家境最好的,被称为“富二代”,却来条件如此艰苦的地方,很多人不解。
早餐不是面条就是馒头,镇上没有什么娱乐,甚至钱都花不出去,全年四个月冰雪覆盖,送一份文书千里迢迢,找不到当事人还白跑一趟,雨天落石,雪天路滑。有次王威想都没想就下了车,跑到车后面想顶一下,被庭长骂“不要命了”,想起来就后怕。
看着朋友圈里同学发自美国、日本的消息,“他们在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里,我在中国最基层的农村”,90后的王威有时候“心理落差很大”。
溜索法官
原来这也是别人眼里“丰富而纯粹”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王威的朋友圈被自己刷屏了。
他和李明航在群山间溜索过河去办案的报道,被朋友们纷纷转发,还加了一句“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陪你一起去溜索”。
王威明白了,原来这也是别人眼里“丰富而纯粹”的,值得羡慕的生活。出门办案,一路野花盛开,云雾缭绕,“都是很美的风景,好开心啊”。
尽管还不是法官,但每每有当事人找上门,作为法庭唯一的书记员,王威总会请他坐下,泡一杯茶,不厌其烦地释法,有些人不服判决,本想冲到法庭大吵一架,走的时候却说“这个胖胖的书记员人真好”。
在大山深处的一个一个村落里,背上官司依然被认为“不光彩”,尤其涉及土地、离婚的纠纷,双方吵得你死我活,看到二三十岁的“毛头小子”来调解,往往不买账。
李明航就曾在电话里被一个离婚案件当事人骂,气得摔了手机,也曾被威胁“如果判我输,就把对方脑袋割下来扔在你们法庭门口”,拿到判决后,双方互不服气,但缓过劲来,又对法官的居中审判心服口服。
10年来,程政清也曾收到过“死亡威胁”,感到最委屈的,是被一个70多岁的老奶奶贴大字报诬告他对老人家“图谋不轨”。那时候他还没有结婚。老奶奶在他办公室待了好多天,他给老人端茶送水送饭,晚上盖被子,老人后来也不好意思,撕了大字报,领着判决书回家了。
大山里的法庭
巡回审判、夜间法庭,5个年轻人一年中大半时间都在山路上
如果说城里多是坐堂问案,山上更多是送法下乡。
这个坐落山间的法庭,很少有大案要案,最多就是家长里短、邻里纠纷,仅靠一纸裁判,很难化解矛盾,大部分靠调解,“情感的注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遇到年老体弱,不便、不愿到法庭来的当事人,法庭里的5个年轻人就轮流往外跑,巡回审判、夜间法庭,一年中大半时间都在山路上。
刚来的时候,面对案卷,程政清焦虑、失眠。如今,他“可以面对任何问题”。
有村民遇到难事,跑来找他出主意,在办公室外排队等一上午;有老人被子女遗弃,赡养案判定后,在法庭上跪下来给他磕头;有一家亲属之间非常喜欢打官司,总是拒绝调解,上个月主动找他调解家事,对他说“程庭长你提出的观点,无论是对是错我们都认可”,这份调解书一直被他保存在桌面上;还有一次在办公室给当事人进行诉前调解,家人打电话告知外公去世,当事人立刻说,程庭长,都这样了你还在这儿,我们自己调解吧,不给你找麻烦就撤诉了。
这些案子一件一件挂在他心头。“城里人更多算经济账,这上面的人更多算的是感情账,要说感动,更多是他们带给我们的”。
去留之间
县法院5年走了十六七个法官,他们为什么没走?
2011年底以来,奉节县人民法院走了十六七个法官,大都去了中级、高级法院和党政机关。院长陈远平说,基层法院面临人才流失问题,但这其实也是人员的合理流动。
第三法庭的5个年轻人为什么没有走?
在镇党委书记赵崇刚眼里,这群年轻人来这里后都“变黑了变瘦了”,而老百姓说起这些法官,都觉得“像我们自家人”。
大老远看到法官们来了,山里的老农民会用手在凳子上擦一擦,请他们坐,走的时候,把他们送出老远。
几年来,镇上信访量下降了六七成,越来越多人走进法庭的大门。
尽管每天面对纠纷,但舒涛觉得,在这里工作久了会越来越天真,越来越理想化。
有时车行山间,看到小溪淌过,程政清就跑到溪边,捧把水,洗个脸,觉得“这个地方好啊”。走在村里,时不时有乡亲前来打招呼,有的是法庭上被判输的当事人,“他们好像对我也没什么怨言,还聊得挺高兴”。
生命中前25年,程政清和这里并没有交集。如今父母在万州,妻女在奉节,两岁的女儿有时会在电话里问“爸爸什么时候回家”。
可每每过节回家,没待几天,他又忍不住想回来了。
“我可能是太迷恋这个地方了”,程政清叹了一口气,“觉得就应到这儿来,也许待久了就有一种亲情”。
在重庆奉节,有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翻山越岭,溜索过河,走在巡回审判的路上。当地人亲切地称他们为“溜索法官”。
他们来自奉节县人民法院第三法庭,庭长程政清、法官舒涛、李明航、书记员王威、法警严辉。在这个当地海拔最高的法庭里,庭长程政清一待就是10年。
端午节前,程政清来回3个多小时,到大山深处的一户农家开庭。看到当事人握手言和,他觉得“心里很平静,可以睡一个好觉”。
巡回审判
跋涉20多公里,只为一个10分钟的庭审,值吗?
一个74岁的老人,向亲戚借了2万元钱,一直没有还,被告上了法庭。
6月7日下午,重庆奉节县人民法院第三法庭庭长程政清、书记员王威、法警严辉,来到老人家中开庭。
从法庭所在的兴隆镇,到老人所住的龙门村,有20多公里路。雨后天晴,阳光从山脊落下来,泥泞的山路拐了数不清的弯,最后不得不停车步行。
走进老人家中,程政清的鞋子和裤腿上已沾满了泥巴。顾不得休息,三人便搬来桌椅、盖上桌布,摆好“审判员”“书记员”“原告”“被告”的标牌,挂起国徽和“巡回审判”的横幅,在院子里搭起“巡回法庭”。
15点50分,程政清敲响法槌。一方因为给家人治病,花光了积蓄,无法按时还钱,一方眼看两年诉讼时效要到期,希望偿还欠款。
“沾亲带故的,原告多谅解”,程政清让老人另出欠条,重新约定还款日期。
开庭不到10分钟,这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便以原告撤诉结束。双方都同意调解。
“感谢法官,开水都没喝”,走的时候,老人握着程政清的手。
为一个10分钟的庭审,跑这么大老远值得吗?程政清想的却是,如果把老人叫到法院去,让他把智障的女儿留在家里,他心里会多么悲伤。
“这个案子能一判了之吗?能强制执行吗?”当晚,程政清在办公室里看卷宗。窗外,夜幕中的青山连着青山,他又想起老人握住他手的瞬间,心里“百感交集”。
5个年轻人
全年四个月冰雪覆盖,送份文书千里迢迢,找不到当事人还白跑一趟
法官需要理性,但这群“外地来的年轻人”却都很感性。
35岁的程政清在大家眼里有点“大男子主义”,还有点“老土”。31岁的法官舒涛,人称“涛哥”,想家的时候就翻翻妻子的照片,一脸幸福。30岁的法官李明航因每天晨跑得名“跑哥”,是有几分腼腆羞涩的“院草”。法警严辉26岁,主要工作就是开车和“保护一群大男人”。25岁的书记员王威,爱画漫画,给大家画了一张“全家福”。
在这个山城小镇,他们饭后散步,除草种地,看电影开读书会,图书馆里有法律书籍,也有小说、史书、传记,讨论“美国最高法院支持同性恋婚姻”,也讨论“大数据”。
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后,程政清读研究生,做律师,却更向往穿法袍。第一次来法庭,他从万州坐5个多小时车到奉节,再转车又坐了4个多小时,一路吐啊吐啊吐。
10年来,他从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到审判员,直到当上庭长。昔日大学同窗,有的一年挣五六百万元,少的一年收入也有五十万元,程政清领着每个月3250元“阳光工资”,在偏僻小镇当着“副科”。
10年后,依然有年轻人“步他后尘”。同样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做过律师,王威是5人中家境最好的,被称为“富二代”,却来条件如此艰苦的地方,很多人不解。
早餐不是面条就是馒头,镇上没有什么娱乐,甚至钱都花不出去,全年四个月冰雪覆盖,送一份文书千里迢迢,找不到当事人还白跑一趟,雨天落石,雪天路滑。有次王威想都没想就下了车,跑到车后面想顶一下,被庭长骂“不要命了”,想起来就后怕。
看着朋友圈里同学发自美国、日本的消息,“他们在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里,我在中国最基层的农村”,90后的王威有时候“心理落差很大”。
溜索法官
原来这也是别人眼里“丰富而纯粹”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王威的朋友圈被自己刷屏了。
他和李明航在群山间溜索过河去办案的报道,被朋友们纷纷转发,还加了一句“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陪你一起去溜索”。
王威明白了,原来这也是别人眼里“丰富而纯粹”的,值得羡慕的生活。出门办案,一路野花盛开,云雾缭绕,“都是很美的风景,好开心啊”。
尽管还不是法官,但每每有当事人找上门,作为法庭唯一的书记员,王威总会请他坐下,泡一杯茶,不厌其烦地释法,有些人不服判决,本想冲到法庭大吵一架,走的时候却说“这个胖胖的书记员人真好”。
在大山深处的一个一个村落里,背上官司依然被认为“不光彩”,尤其涉及土地、离婚的纠纷,双方吵得你死我活,看到二三十岁的“毛头小子”来调解,往往不买账。
李明航就曾在电话里被一个离婚案件当事人骂,气得摔了手机,也曾被威胁“如果判我输,就把对方脑袋割下来扔在你们法庭门口”,拿到判决后,双方互不服气,但缓过劲来,又对法官的居中审判心服口服。
10年来,程政清也曾收到过“死亡威胁”,感到最委屈的,是被一个70多岁的老奶奶贴大字报诬告他对老人家“图谋不轨”。那时候他还没有结婚。老奶奶在他办公室待了好多天,他给老人端茶送水送饭,晚上盖被子,老人后来也不好意思,撕了大字报,领着判决书回家了。
大山里的法庭
巡回审判、夜间法庭,5个年轻人一年中大半时间都在山路上
如果说城里多是坐堂问案,山上更多是送法下乡。
这个坐落山间的法庭,很少有大案要案,最多就是家长里短、邻里纠纷,仅靠一纸裁判,很难化解矛盾,大部分靠调解,“情感的注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遇到年老体弱,不便、不愿到法庭来的当事人,法庭里的5个年轻人就轮流往外跑,巡回审判、夜间法庭,一年中大半时间都在山路上。
刚来的时候,面对案卷,程政清焦虑、失眠。如今,他“可以面对任何问题”。
有村民遇到难事,跑来找他出主意,在办公室外排队等一上午;有老人被子女遗弃,赡养案判定后,在法庭上跪下来给他磕头;有一家亲属之间非常喜欢打官司,总是拒绝调解,上个月主动找他调解家事,对他说“程庭长你提出的观点,无论是对是错我们都认可”,这份调解书一直被他保存在桌面上;还有一次在办公室给当事人进行诉前调解,家人打电话告知外公去世,当事人立刻说,程庭长,都这样了你还在这儿,我们自己调解吧,不给你找麻烦就撤诉了。
这些案子一件一件挂在他心头。“城里人更多算经济账,这上面的人更多算的是感情账,要说感动,更多是他们带给我们的”。
去留之间
县法院5年走了十六七个法官,他们为什么没走?
2011年底以来,奉节县人民法院走了十六七个法官,大都去了中级、高级法院和党政机关。院长陈远平说,基层法院面临人才流失问题,但这其实也是人员的合理流动。
第三法庭的5个年轻人为什么没有走?
在镇党委书记赵崇刚眼里,这群年轻人来这里后都“变黑了变瘦了”,而老百姓说起这些法官,都觉得“像我们自家人”。
大老远看到法官们来了,山里的老农民会用手在凳子上擦一擦,请他们坐,走的时候,把他们送出老远。
几年来,镇上信访量下降了六七成,越来越多人走进法庭的大门。
尽管每天面对纠纷,但舒涛觉得,在这里工作久了会越来越天真,越来越理想化。
有时车行山间,看到小溪淌过,程政清就跑到溪边,捧把水,洗个脸,觉得“这个地方好啊”。走在村里,时不时有乡亲前来打招呼,有的是法庭上被判输的当事人,“他们好像对我也没什么怨言,还聊得挺高兴”。
生命中前25年,程政清和这里并没有交集。如今父母在万州,妻女在奉节,两岁的女儿有时会在电话里问“爸爸什么时候回家”。
可每每过节回家,没待几天,他又忍不住想回来了。
“我可能是太迷恋这个地方了”,程政清叹了一口气,“觉得就应到这儿来,也许待久了就有一种亲情”。
责任编辑:杨青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