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奉节“溜索法官”:老百姓身边的“守护神”
2016-06-23 10:30:21 | 来源:中国奉节网
2015年3月9日,中新网以《大山深处的溜索法官》为题,报道了奉节县一群年轻人抱着国徽,穿行在高山深谷间司法、普法的经历。随即,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头版头条相继推送,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暴。近日,记者再次走进他们。
“溜索”普法:高山法庭 别具一格
奉节县兴隆镇,地处渝鄂边界七曜山山脉和巫山山脉连接带上,与湖北恩施市和利川市接壤,海拔1300多,一年内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霜雪期。
奉节县人民法院第三人民法庭(以下简称三法庭)便坐落于此,庭长程政清(重庆万州人),审判员李明航(陕西安康人)、舒涛(四川武胜人),书记员王威(奉节人),法警余春洋(奉节人),五个人组成了三法庭。他们中年龄最大的33岁,最小的刚满24岁,平均年龄不到30岁。
法庭辖区共有兴隆、长安、龙桥、太和、云雾等5个乡镇,海拔从200米至2200米,幅员面积达950平方公里,辖区人口10余万。
兴隆镇九盘河山高谷深,去回龙村的路被大河拦腰斩断,据当地居民左老介绍,如果到对面的人家,就得随盘山公路绕行,一个往返需3个小时。当地人有一句话叫:“看到的屋,走得哭。”为了方便出行,他们便在深谷间架起了铁索。
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这部分人习惯了山区,过不惯城镇生活,就不愿离开原居住地。如果出现纠纷,法院只好将庭审搬到百姓院坝里、厨房里,甚至是田间地头。
“到回龙村巡回开庭,如果节约时间,就只好坐溜索。第一次坐溜索,我吓得双腿直哆嗦。”舒涛回忆起来仍心有余悸,但现在他们已经能“麻溜”地完成起航、开溜这一系列动作。
“送达”文书:一年里程近两万公里 绕地球两圈
2015年4月26日,有一份离婚纠纷案告知书需送达50公里外的太和乡金子村。余春洋开着一辆服役7年的“老爷车”奔驰在许多“Z”字组成的公路上,经过一个多小时艰难行进,却没找到人,只好将告知书贴在了金子村村委会的办公楼边,并拍照留下证据。
“这是我们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称之为“送达”。而送达难,也是基层法庭一个难题,往往几十上百公里路赶过去,却找不到人,只好采取张贴的方式。”李明航已能熟练地用一口奉节方言向我们介绍他司法普法的经历。
李明航有一次记忆深刻的下乡经历。2013年12月,海拔1400多米龙桥土家族乡大雪封山,车辆无法正常出行,为将诉状副本和相关法律文书送达至家住金龙村13组的被告人易某手中,李明航天还没亮就出了门。当他们把文书送到时天都快黑了,但还是坚持返回法庭,到家已是第二日凌晨两点多了,午饭和晚饭就啃了点儿带的方便面。
“每个案子必须按照程序一步步走完,这才能坚持法律的公正公开,既然老百姓不愿走出家门,那我们就上门去办案。”李明航给我们算了个小账,每周平均下乡4次,一个来回平均算100公里,一年得走19200公里,到这里工作已4年的李明航走完了76800公里,接近绕地球走了两圈。
司法便捷:“移动法庭”免除来回奔波之苦
2010年8月,三法庭受理了一起兴隆镇荆竹村农民粮补保管合同集团诉讼案件,涉及到427户村民的切身利益,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程政清和法庭干警加班加点,多次前往万州、重庆等地寻找被告,最终顺利调解此案,为427名原告追回被拖欠9年的粮食折现款10多万余元,避免了群访事件的发生。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由于被告人许某瘫痪在床,无法到法院出庭。程政清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将法庭搬到许某家里,在许某的床前挂起了国徽,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开庭。
“一般在结完案子的时候,我们才感觉轻松一下。”程政清也坦言自己的压力,
“我们要充分结合案子实际,群众怎么方便就怎么做。”
法庭辖区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涉农纠纷增多。2012年春节前夕,三法庭建立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对农民工维权的案件实行“优先立案、优先审判、优先执行”的“三优先”措施,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建立三个多月间,法庭就审结了48件农民工维权案件,结案标的额达12万余。
为方便群众诉讼,三法庭建立便民诉讼网络,在辖区内设置诉讼联系点,从当地村委会、调解委员会等机构及群众中选聘了23名诉讼联络员,开展诉讼引导、代收诉状、文书送达等,免除当事人来回奔波之苦。
他们还针对农村农活忙、休息不定时、购物时间集中等特点,开展移动立案、巡回审理、就地调解、上门执行等诉讼活动,适时开展“假日法庭”“夜间法庭”“赶集法庭”等审理方式到大山深处的各个村落,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了司法便捷的温暖。
接任法官:坚守岁月 护卫一方安宁
程政清刚当父亲十个月,当他看到别人家的小孩时,就双眼放光,情不自禁地去逗一逗。看到别人的孩子躺在父母怀里,他脸上露出初为人父的柔情。
“他那么累,我们家人都是无条件支持他。”电话采访程政清妻子时,她表示并没什么怨言,虽然分居两地,但两人都能互相理解彼此的工作,程政清的父母还时常给他打气,让他不用操心小孩和家里,安心的工作。
李明航到三法庭已六个年头,因为工作积极、效率高,被同事称为“跑跑哥”。平时乐观开朗的他,与女朋友在工作观念上产生分歧,六年间分手七次,每次这位铁汉都用柔情挽回了这段感情。李明航说:“离家太远,一年很难见次面,吵闹不可避免。”尽管这样,李明航依然选择了留下。
舒涛在奉节找了女朋友,他说这里将是他的第二故乡。在舒涛的办公室里还躺着一双糊满黄泥的皮鞋,那是他同余春洋下乡送法律文书,天降大雨,被坑坑洼洼的山路磨破了的。他说还不敢跟老婆说,那是他结婚时老婆买的。
王威、余春洋本就是奉节人,他们说既然来自那么远的同事都能留下来,他们就更没有理由离开了。
程政清是“领头羊”,办的案子最多,经验最丰富,更是第三法庭光荣传统的传承者。他说:“我是前辈们带出来的。只要在这里,我就要做好接力。”
就这样,程政清从07年开始,一直坚守在三法庭,像是一个家庭的长兄,带着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青年法官们,穿梭在大山深处,践行着前辈们留下来的优良司法、普法传统,用法律当武器,荡平一切威胁社会稳定和团结的障碍,护卫着一方安宁。
后记
荣誉属于那些值得尊敬的人。他们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2011年,第三人民法庭被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授予集体三等功,庭长程政清被授予个人三等功。
2012年,第三人民法庭被市高法院评为“民生法庭”,被奉节县委、县政府评为“全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2013年,程政清被市高院授予“全市优秀人民法庭庭长”称号。
2015年4月22日,第三法庭荣获“最美巴渝.感动重庆”2015年3月月度感动人物称号。
“溜索”普法:高山法庭 别具一格
奉节县兴隆镇,地处渝鄂边界七曜山山脉和巫山山脉连接带上,与湖北恩施市和利川市接壤,海拔1300多,一年内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霜雪期。
奉节县人民法院第三人民法庭(以下简称三法庭)便坐落于此,庭长程政清(重庆万州人),审判员李明航(陕西安康人)、舒涛(四川武胜人),书记员王威(奉节人),法警余春洋(奉节人),五个人组成了三法庭。他们中年龄最大的33岁,最小的刚满24岁,平均年龄不到30岁。
法庭辖区共有兴隆、长安、龙桥、太和、云雾等5个乡镇,海拔从200米至2200米,幅员面积达950平方公里,辖区人口10余万。
兴隆镇九盘河山高谷深,去回龙村的路被大河拦腰斩断,据当地居民左老介绍,如果到对面的人家,就得随盘山公路绕行,一个往返需3个小时。当地人有一句话叫:“看到的屋,走得哭。”为了方便出行,他们便在深谷间架起了铁索。
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这部分人习惯了山区,过不惯城镇生活,就不愿离开原居住地。如果出现纠纷,法院只好将庭审搬到百姓院坝里、厨房里,甚至是田间地头。
“到回龙村巡回开庭,如果节约时间,就只好坐溜索。第一次坐溜索,我吓得双腿直哆嗦。”舒涛回忆起来仍心有余悸,但现在他们已经能“麻溜”地完成起航、开溜这一系列动作。
“送达”文书:一年里程近两万公里 绕地球两圈
2015年4月26日,有一份离婚纠纷案告知书需送达50公里外的太和乡金子村。余春洋开着一辆服役7年的“老爷车”奔驰在许多“Z”字组成的公路上,经过一个多小时艰难行进,却没找到人,只好将告知书贴在了金子村村委会的办公楼边,并拍照留下证据。
“这是我们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称之为“送达”。而送达难,也是基层法庭一个难题,往往几十上百公里路赶过去,却找不到人,只好采取张贴的方式。”李明航已能熟练地用一口奉节方言向我们介绍他司法普法的经历。
李明航有一次记忆深刻的下乡经历。2013年12月,海拔1400多米龙桥土家族乡大雪封山,车辆无法正常出行,为将诉状副本和相关法律文书送达至家住金龙村13组的被告人易某手中,李明航天还没亮就出了门。当他们把文书送到时天都快黑了,但还是坚持返回法庭,到家已是第二日凌晨两点多了,午饭和晚饭就啃了点儿带的方便面。
“每个案子必须按照程序一步步走完,这才能坚持法律的公正公开,既然老百姓不愿走出家门,那我们就上门去办案。”李明航给我们算了个小账,每周平均下乡4次,一个来回平均算100公里,一年得走19200公里,到这里工作已4年的李明航走完了76800公里,接近绕地球走了两圈。
司法便捷:“移动法庭”免除来回奔波之苦
2010年8月,三法庭受理了一起兴隆镇荆竹村农民粮补保管合同集团诉讼案件,涉及到427户村民的切身利益,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程政清和法庭干警加班加点,多次前往万州、重庆等地寻找被告,最终顺利调解此案,为427名原告追回被拖欠9年的粮食折现款10多万余元,避免了群访事件的发生。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由于被告人许某瘫痪在床,无法到法院出庭。程政清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将法庭搬到许某家里,在许某的床前挂起了国徽,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开庭。
“一般在结完案子的时候,我们才感觉轻松一下。”程政清也坦言自己的压力,
“我们要充分结合案子实际,群众怎么方便就怎么做。”
法庭辖区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涉农纠纷增多。2012年春节前夕,三法庭建立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对农民工维权的案件实行“优先立案、优先审判、优先执行”的“三优先”措施,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建立三个多月间,法庭就审结了48件农民工维权案件,结案标的额达12万余。
为方便群众诉讼,三法庭建立便民诉讼网络,在辖区内设置诉讼联系点,从当地村委会、调解委员会等机构及群众中选聘了23名诉讼联络员,开展诉讼引导、代收诉状、文书送达等,免除当事人来回奔波之苦。
他们还针对农村农活忙、休息不定时、购物时间集中等特点,开展移动立案、巡回审理、就地调解、上门执行等诉讼活动,适时开展“假日法庭”“夜间法庭”“赶集法庭”等审理方式到大山深处的各个村落,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了司法便捷的温暖。
接任法官:坚守岁月 护卫一方安宁
程政清刚当父亲十个月,当他看到别人家的小孩时,就双眼放光,情不自禁地去逗一逗。看到别人的孩子躺在父母怀里,他脸上露出初为人父的柔情。
“他那么累,我们家人都是无条件支持他。”电话采访程政清妻子时,她表示并没什么怨言,虽然分居两地,但两人都能互相理解彼此的工作,程政清的父母还时常给他打气,让他不用操心小孩和家里,安心的工作。
李明航到三法庭已六个年头,因为工作积极、效率高,被同事称为“跑跑哥”。平时乐观开朗的他,与女朋友在工作观念上产生分歧,六年间分手七次,每次这位铁汉都用柔情挽回了这段感情。李明航说:“离家太远,一年很难见次面,吵闹不可避免。”尽管这样,李明航依然选择了留下。
舒涛在奉节找了女朋友,他说这里将是他的第二故乡。在舒涛的办公室里还躺着一双糊满黄泥的皮鞋,那是他同余春洋下乡送法律文书,天降大雨,被坑坑洼洼的山路磨破了的。他说还不敢跟老婆说,那是他结婚时老婆买的。
王威、余春洋本就是奉节人,他们说既然来自那么远的同事都能留下来,他们就更没有理由离开了。
程政清是“领头羊”,办的案子最多,经验最丰富,更是第三法庭光荣传统的传承者。他说:“我是前辈们带出来的。只要在这里,我就要做好接力。”
就这样,程政清从07年开始,一直坚守在三法庭,像是一个家庭的长兄,带着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青年法官们,穿梭在大山深处,践行着前辈们留下来的优良司法、普法传统,用法律当武器,荡平一切威胁社会稳定和团结的障碍,护卫着一方安宁。
后记
荣誉属于那些值得尊敬的人。他们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2011年,第三人民法庭被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授予集体三等功,庭长程政清被授予个人三等功。
2012年,第三人民法庭被市高法院评为“民生法庭”,被奉节县委、县政府评为“全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2013年,程政清被市高院授予“全市优秀人民法庭庭长”称号。
2015年4月22日,第三法庭荣获“最美巴渝.感动重庆”2015年3月月度感动人物称号。
责任编辑:杨青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