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潘”是牧民心中的安达
——记“全国模范检察官”潘志荣
2016-04-01 08:24:08 | 来源:内蒙古检察
资料图:潘志荣
 

    他是汉族,却说着一口流利的蒙语;他的形象并不高大,却是牧民心中的安达(蒙语挚友的意思);他的身份并不显赫,却成为百姓的贴心人……他扎根边疆草原30年,人们亲切地称他“老潘”。

    2月26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授予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兼派驻满都拉口岸检察室和希拉穆仁检察室主任潘志荣“全国模范检察官”荣誉称号。

    有点“轴”的检察官

    老潘真“轴”,朋友们这么说。

    达茂旗,全名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是内蒙古自治区19个边境旗(市)和23个牧业旗之一,蒙语是这里的常用语言。

    老潘是汉族,从小生长在牧区,对蒙语并不陌生,可到检察院工作后,他和牧民讲法律连比划带猜,牧民还是一脸茫然,他急得满头大汗。“学不好蒙语,工作没法干!”老潘翻烂了厚厚一本《蒙汉词典》,自学了大量蒙汉法律书籍,检察院多了一位精通蒙汉双语的检察官。

    2011年,老潘接办一起抢劫案,3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汉语都不好。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对公安机关的讯问很不配合。到了审查批捕环节,老潘先用纯正的蒙语自我介绍。一听办案检察官说蒙语,三个人的表情放松了。经过他用蒙语释法说理,3人如实交代了全部案情,还一并交代了另一起司法机关未掌握的抢劫案。

    2015年8月,老潘在巡访中,接到那仁宝力格嘎查牧民们实名举报,反映嘎查书记朝某擅自将集体草场转移到儿子名下,套取国家禁牧补贴款,还把草场连同周围牲畜饮水的唯一水源圈起来,不让别人使用。没有水源,牲畜饮水怎么办?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都没有得到解决后,情绪激动的牧民放出狠话,要以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

    老潘立即向院领导请示,并建议成立专案组。院领导决定由老潘牵头开展初查工作。

    老潘的“轴”劲上来了,忍着胃痛,早出晚归,往返几百公里,走访了20多户牧民调查取证。证据确凿,朝某套取国家禁牧补贴款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2015年9月,朝某被立案侦查,并被刑事拘留。

    消息传开,牧民们奔走相告。他们紧紧握着老潘的手,说:“你就是我们老百姓的主心骨呀!”

    老潘“犯轴”的地方还很多:案子上的当事人找到家里送钱,向他说情,他连人带钱推出了家门;周末,美其名曰带爱人去草原,却将爱人“诓”到检察室打扫卫生;唯一的一次休假去外地看儿子,路过一个检察室,正在筹建检察室的他忙拉着儿子跳下车,一定要进去参观学习……

    无情又多情的检察官

    王某某是老潘十几年的好友,叫老潘“二姐夫”。2014年6月,老潘在牧区做访问时,有牧民说:“我收到短信说有笔种植业保险赔偿金到账了,可我已经不种地好多年,这是怎么回事?”多年的办案直觉告诉老潘,此事不简单。很快,达茂旗检察院反贪部门就查到了时任达茂旗乌克忽洞镇司法所所长王某某头上。

    老潘一夜无眠……

    王某某给老潘打电话,他挂断;再响,再挂断。后来,老潘的妻子也接到了说情电话。于是,白天老潘和妻子躲在外面,晚上回家就把灯熄掉。

    老潘和反贪人员找到了王某某。王某某一边叫着“二姐夫”,一边冲向门口。老潘抓住他的胳膊,抢过他手里那张皱巴巴的表格——那是冒名骗保的证据。

    案子结了,王某某受到了法纪的惩处。而老潘再也忘不了王某某那天的眼神……

    一天晚上,有人为案子上的事给老潘打电话,说要来拜访。老潘推说不在家,然后关了手机,也让妻子关了机,可就在当晚,他岳母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因为联系不上,夫妻俩没能及时赶到,看老人最后一眼。妻子虽然没有埋怨他,可总是一个人悄悄流泪。这也成为老潘心中一个永远的痛。

    1996年,牧民图布沁因酒后打架致邻居轻伤,被判处缓刑。为此两家结下了梁子。承办此案的潘志荣看在眼里,忧在心中。只要下乡路过图布沁家,总要进去劝劝。一来二去,邻居间和好如初。老潘和图布沁也成了好朋友,图布沁家有个大事小情,最先想到的总是老潘。

    2003年,图布沁的孩子上学学费不够,他找到了老潘,老潘马上给他拿了3000块钱。

    一年冬天,牧区大雪。图布沁的孩子无法返校,又是老潘借了一辆车,一边清雪一边走,120多公里的路,花了五个多小时。当图布沁打开大门时,看到一个“雪人”站在门口,图布沁感动得掉下泪来。

    2006年,达茂旗遭受了雪灾,牧民只能靠买草料来喂羊群。图布沁拿不出钱,又想到老潘。老潘用自家的房本担保为他贷了款,解了燃眉之急。这一担保就是6年。如今,图布沁从家徒四壁,到牛羊满圈,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图布沁说:“十几年了,我也记不清麻烦过潘达日嘎(蒙语检察官的意思)多少次了,他一句怨言都没有。这个安达,是我一辈子的好安达!”

    老潘深爱着草原,也像父亲一样关心呵护着草原上的孩子。秦达孟14岁的时候,阿爸突然得了脑溢血,家里的顶梁柱塌了,是老潘无偿资助他完成了大学学业。

    一位母亲找到他:“儿子偷东西被抓了,可他还没满16周岁,是公安局弄错了。”老潘经过多方调查,证明孩子未满16周岁,该案最终作了撤案处理。在老潘的帮助下,孩子走上了正道。就这样,老潘用爱为草原上的孩子调正了人生的目标。

    情系草原的检察官

    老潘的办公室存放了3本厚厚的《民情日记》,记载着达茂旗12个苏木、乡镇农牧民群众的各类诉求。《民情日记》中记录最多的是牧民群众因草场流转、使用引起的纠纷。“通过民情日记这本‘帐’,将基层群众反映的问题记下来,把了解到的难点带回来,逐件分析、逐步协调、逐项解决,帮助农牧民群众排忧解难。群众的问题解决了,检察院的工作就做好了。”老潘说。此外,老潘还专门制作了《蒙汉双语普法手册》,向牧民宣传相关法律政策,为牧民的幸福生活护航。

    2014年,老潘接手了一起非法占用农用地案件。两个牧民私自在自家承包的150多亩草场上种了葵花和玉米。老潘赶到现场,看到大片草场被破坏,心痛不已。后来,在他的建议下,庭审“搬”到了案发现场,一个由30多名牧民代表、人大代表参加旁听的“草原法庭”开庭了。消息传开,十里八乡的牧民们骑着马、开着车赶到现场旁听,这在草原上还是头一回。庭审结束后,牧民们围着老潘问这问那,老潘和牧民们围坐在草地上,用蒙语又为大家把这个案子里里外外讲了个透,大伙儿一边点头一边说:“从来没见过庭审是什么样,从来没听过检察官这样说案讲法,这回知道了,可不敢随意破坏草场,那可是犯法的。”

    在牧区,草场就是牧民的命根子,守护好草原,就赢得牧民的心。依法处理好他们反映的问题,我们检察机关才能有公信力,牧区的和谐稳定才有保障。——潘志荣

    2013年,老潘刚从满都拉镇检察室巡访回到单位,又接到一起举报称牧民吉某家的28只山羊因喝了不远处矿山排放的废水被毒死,这可是吉某家一年的收成,吉某多次找矿山老板要求赔偿,但一直得不到回应。情绪激动的吉某,扬言要大闹一场。

    几天几夜没休息的老潘带着吉某到排废水的矿山进行协商。最终吉某得到了5万元的赔偿。处理完此事,老潘又匆匆赶回单位开始了新的工作。当夜老潘突发心脏病导致呼吸困难,当120急救车将他送到医院时,他已经昏迷不醒。当他醒来时,妻子抓住他的手,泪止不住流下来。可老潘却说,人吃五谷杂粮,谁没个灾灾病病,这没什么……

    多年来,潘志荣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基层少数民族地区“会、懂、信、实”工作“要令”,即会蒙语、懂民俗、守诚信、干实事。这四个字,他不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而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刻在了草原上。

责任编辑:杨青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