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方面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周继业
2015-09-29 08:00:11 | 来源:人民法院报第二版
改革原有诉讼制度的重点是突出以审判为中心,这对人民法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我们在司法理念、制度架构、工作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整适应。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成为推进公正司法、严格司法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重点针对的是刑事审判诉讼活动,目的是要改变我国的侦、诉、审三方关系呈现出“流水作业”型的刑事诉讼构造,切实发挥审判程序应有的制约、把关作用,促使侦查、审查起诉严格依法依规进行,全力防范冤假错案。近些年社会广泛关注的佘祥林案、赵作海案、张氏叔侄案、呼格吉勒图案等冤假错案,都与原有的不合理的诉讼制度和诉讼机制有很大关系。因此,改革原有的诉讼制度势在必行。这项制度改革的重点是突出以审判为中心,这对人民法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我们在司法理念、制度架构、工作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整适应。
一是更新司法理念。以审判为中心本身并非一项独立、具体的制度,而是一种司法理念,实际上是要求提高审判质量,强调的是审判的重要性、决定性和终局性。在以往的实践中,公检法三机关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原则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往往配合得多、制约得少,整个诉讼制度的重心往往不在审判,这既弱化了庭审中控辩双方的相互制约职能,同时也弱化了审判对侦查和起诉的制约能力。以审判为中心改革诉讼制度,这是我国司法制度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发展,一方面,它是对公安、检察、法院在刑事诉讼中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的重要创新,而不是对该原则的否定,重点是强调在控审尤其是侦审关系问题上,审判机关对于非法取证行为有权予以纠正;另一方面,也是对侦查中心主义和卷宗中心主义为特点的诉讼现状的深刻反思和重大转变,审判为中心就是要求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活动都要围绕庭审进行,案件事实查明在法庭,诉讼证据展示在法庭,诉辩意见发表在法庭,这些将对现行的诉讼制度模式产生深远影响。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以审判为中心强调的是诉讼职能关系的定位,不是公检法机关部门的定位,以审判为中心不能片面的理解为就是以法院为中心,而是要强调发挥庭审中心作用,突出控辩双方的平等性和对抗性,力戒庭审形式化和虚化,避免诉讼程序空转。
二是完善诉讼架构。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既有内部难度也有外部难度,内部难度是法院对两造平等重要性的重新打造,要求法院不偏不倚居中裁判。外部难度就在于对公检法相互配合这一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公检法之间分工、配合、制约原则不仅是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更是宪法原则,这条原则在突出各机关权力独立性基础上,强调两种服从关系,即在价值理念上,效率服从于公平、配合服从于制约;在工作程序上,侦查服从于起诉,起诉服从于审判,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其根本目的是使各办案部门重视庭审的决定性作用,严格证据标准,落实规则要求,确保案件质量,从而有效避免冤错案件的发生。以审判为中心强调公检法机关的办案活动都要围绕法庭审判进行,侦查机关要以经得起法律检验、符合法庭审判为标准,依法规范地收集、固定、保存证据;公诉机关应有效发挥对侦查的引导和监督功能,从应对法庭质疑和辩护人挑战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引导侦查人员收集、补充证据,注重证据链条的完整性。法院要切实提高驾驭庭审的能力,依法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充分发挥审判对侦查、起诉环节的促进和引导作用,最大限度防止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进入审判程序,严格落实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提高刑事案件审判的整体水平。
三是改变工作方式。以审判为中心给法院带来的最大课题就是法官群体怎么办。审判不是对侦查结果和起诉意见的背书,而是对侦查和起诉结果的检验。庭审标准的统一有助于推动检察机关严格履行法律规定的证明责任,推动完善检察机关对侦查取证的监督制度。以审判为中心对法官来讲,就是要求事实证据调查在法庭,各方举证在法庭,定罪量刑诉辩在法庭,法官裁判心证形成在法庭,最大限度防止庭前因素和庭外因素对法官的干扰,让庭审成为定罪量刑的主要和决定性阶段,让审判者的一切心证来自公开进行的法庭审理活动。按照以审判为中心的要求改变工作方式,还体现在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改变现有的绩效考核制度。现行公检法机关的绩效考核制度中设置了较多不符合司法规律、不切实际的指标,由于考核指标的导向性非常强,不合理的指标有可能往往导致相关机关盲目追求本部门指标完成情况,而忽视了可能会对其他机关工作产生不良影响。此前发生的一些冤假错案,也与不合理的绩效考核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有必要清理、废止不合理的考核指标,重新设置科学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方法,这也是这项制度改革推进中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成为推进公正司法、严格司法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重点针对的是刑事审判诉讼活动,目的是要改变我国的侦、诉、审三方关系呈现出“流水作业”型的刑事诉讼构造,切实发挥审判程序应有的制约、把关作用,促使侦查、审查起诉严格依法依规进行,全力防范冤假错案。近些年社会广泛关注的佘祥林案、赵作海案、张氏叔侄案、呼格吉勒图案等冤假错案,都与原有的不合理的诉讼制度和诉讼机制有很大关系。因此,改革原有的诉讼制度势在必行。这项制度改革的重点是突出以审判为中心,这对人民法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我们在司法理念、制度架构、工作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整适应。
一是更新司法理念。以审判为中心本身并非一项独立、具体的制度,而是一种司法理念,实际上是要求提高审判质量,强调的是审判的重要性、决定性和终局性。在以往的实践中,公检法三机关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原则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往往配合得多、制约得少,整个诉讼制度的重心往往不在审判,这既弱化了庭审中控辩双方的相互制约职能,同时也弱化了审判对侦查和起诉的制约能力。以审判为中心改革诉讼制度,这是我国司法制度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发展,一方面,它是对公安、检察、法院在刑事诉讼中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的重要创新,而不是对该原则的否定,重点是强调在控审尤其是侦审关系问题上,审判机关对于非法取证行为有权予以纠正;另一方面,也是对侦查中心主义和卷宗中心主义为特点的诉讼现状的深刻反思和重大转变,审判为中心就是要求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活动都要围绕庭审进行,案件事实查明在法庭,诉讼证据展示在法庭,诉辩意见发表在法庭,这些将对现行的诉讼制度模式产生深远影响。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以审判为中心强调的是诉讼职能关系的定位,不是公检法机关部门的定位,以审判为中心不能片面的理解为就是以法院为中心,而是要强调发挥庭审中心作用,突出控辩双方的平等性和对抗性,力戒庭审形式化和虚化,避免诉讼程序空转。
二是完善诉讼架构。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既有内部难度也有外部难度,内部难度是法院对两造平等重要性的重新打造,要求法院不偏不倚居中裁判。外部难度就在于对公检法相互配合这一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公检法之间分工、配合、制约原则不仅是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更是宪法原则,这条原则在突出各机关权力独立性基础上,强调两种服从关系,即在价值理念上,效率服从于公平、配合服从于制约;在工作程序上,侦查服从于起诉,起诉服从于审判,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其根本目的是使各办案部门重视庭审的决定性作用,严格证据标准,落实规则要求,确保案件质量,从而有效避免冤错案件的发生。以审判为中心强调公检法机关的办案活动都要围绕法庭审判进行,侦查机关要以经得起法律检验、符合法庭审判为标准,依法规范地收集、固定、保存证据;公诉机关应有效发挥对侦查的引导和监督功能,从应对法庭质疑和辩护人挑战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引导侦查人员收集、补充证据,注重证据链条的完整性。法院要切实提高驾驭庭审的能力,依法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充分发挥审判对侦查、起诉环节的促进和引导作用,最大限度防止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进入审判程序,严格落实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提高刑事案件审判的整体水平。
三是改变工作方式。以审判为中心给法院带来的最大课题就是法官群体怎么办。审判不是对侦查结果和起诉意见的背书,而是对侦查和起诉结果的检验。庭审标准的统一有助于推动检察机关严格履行法律规定的证明责任,推动完善检察机关对侦查取证的监督制度。以审判为中心对法官来讲,就是要求事实证据调查在法庭,各方举证在法庭,定罪量刑诉辩在法庭,法官裁判心证形成在法庭,最大限度防止庭前因素和庭外因素对法官的干扰,让庭审成为定罪量刑的主要和决定性阶段,让审判者的一切心证来自公开进行的法庭审理活动。按照以审判为中心的要求改变工作方式,还体现在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改变现有的绩效考核制度。现行公检法机关的绩效考核制度中设置了较多不符合司法规律、不切实际的指标,由于考核指标的导向性非常强,不合理的指标有可能往往导致相关机关盲目追求本部门指标完成情况,而忽视了可能会对其他机关工作产生不良影响。此前发生的一些冤假错案,也与不合理的绩效考核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有必要清理、废止不合理的考核指标,重新设置科学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方法,这也是这项制度改革推进中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
责任编辑:王小磊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