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中院通报关于未成年人刑事审判专项工作
2015-07-02 15:54:24 | 来源:玉林法院 | 作者:陈忠
近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玉林市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38次会议召开。会上,广西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刘红云代表玉林中院作 “关于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情况”的专项通报。
刘红云向政协玉林市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38次会议通报了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情况的专项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下一步工作设想。
刘红云通报指出,玉林市两级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坚持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不断创新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方式,并加强与检察院、妇联、团委、教育局等部门的协作,创建了“高压预警网”、“多方联动网”、“司法温情网”等具有玉林特色、人性化的未成年审判文化,开创了未成年人保护“聚力共建”的新局面。主要做法和成效是:
一是创建“法官妈妈”队伍,推进未成年人刑事审判专业化。
玉州区法院在广西率先设立了独立建制的少年 “女子法庭”,由全国先进代表文惠新、姚健琳、梁林共同打造了一支“法官妈妈”队伍,玉林中院也成立了“女子合议庭”。全市法院从事未成年刑事审判工作均是清一色的女法官。她们利用女性特有的母爱、细致、耐心和温和,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融情于法的感化教育,有效消除了未成年被告人的恐惧心理,拉近了法官与未成年被告人的距离,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是打造 “玉林模式”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特色制度。
1、构建以社会调查、“三三”制度、 心理干预为主要内容的庭前保护制度。通过开庭前做到“三见面”:与未成年被告人见面、与其监护人见面、与其所在学校及社区的有关人员见面,了解其平时学习、工作和交往情况,从而使审判人员找准挽救未成年被告人的着眼点和感化点;通过开庭之前过“三关”:未成年人个人身份调查关,家庭情况调查关,社会情况调查关,确保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理的严谨和准确;每个法院均聘请有1-3个有资质的心理疏导师,根据案件的需要,对涉案的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测评,消除未成年人心理障碍,也为矫治提供客观依据。
2、构建以“润 、导、恩”为主线的“司法温情网”机制。逐步摸索出了“精、耐、慎”的“三字工作法”,引导未成年被告人深挖犯罪根源,唤醒他们的道德良心,促其认罪服法,促进少年犯的心理扭转;对认定有罪的少年犯在量刑时充分体现从轻或减轻原则,做到宽严相济,量刑适当。同时,邀请工会、妇联、团委、关工委、教育等单位和机构热心未成年人工作的人员与公诉人、辩护人、法定代理人等共同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情理交融的法庭教育。
3、构建多元化的“多方联动网”庭后帮教模式。与玉林市未成年人教育矫治中心联手开展对未成年缓刑犯矫治,通过“三教互动”构建全方位的教育矫治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心感化、爱心捐助、爱心帮教活动。至今年,两级法院共同对近80多名与未成年人缓刑犯进行1-3个月的矫治,未成年犯精神面貌有明显改观,改变了原来懒散、放荡不羁的状况。
联合外力,多样化构建帮教基地。先后在玉林市富英制革厂、三环企业集团、北流市场服务中心建立了帮教就业基地,安置了8名未成年犯,使他们有稳定的工作维持生计,又能感受劳动带来的愉悦。2010在玉林市商贸易技工学校建立玉林市青少年技能就业培训基地,加强对缓刑犯的劳动技能培训;对尚未完成学业或有求学愿望的缓刑犯,联系相关学校,帮助其获得继续学习的机会。近两年,全市法院共为12个缓刑少年犯联系了学校就读。
三是惩防结合,预防为主,多举措开展法治宣传和普法教育,以育为先建立 “高压预警网”。
2013年11月成立玉林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每年均接待有1万多师生、家长参观、学习,实现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2014年玉林中院、玉州区法院与相关部门联合在玉东小学、玉州区第八中学创建2个法治教育基地,扩大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空间、领域。2014年玉林中院自导自演了五部微电影,并刻制 3000多张光盘分别赠送给全市2800多所中小学校进行法制教育。法制微电影已成为近两年玉林市校园法制教育的新载体。每年4、5月份定为全市法院“送法进校园、送法进社区”活动月。每年两级法院都开展60场次以上普法活动。每年均与玉林市电视台制作2-3辑普法教育栏目以及召开新闻发布会,通过未成年案例的释法,帮助青少年增强法律意识,不断扩大法治教育的社会辐射面。
刘红云还通报了玉林市法院专项工作的设想:下一步,坚持改革创新,提高少年审判工水平,努力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转变观念,提升新形势下解决新问题的水平;二是深化改革,充分少年刑事审判职能作用;三是强化合作,健全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四是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工作水平;五是加大法制宣传力度,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刘红云向政协玉林市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38次会议通报了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情况的专项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下一步工作设想。
刘红云通报指出,玉林市两级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坚持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不断创新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方式,并加强与检察院、妇联、团委、教育局等部门的协作,创建了“高压预警网”、“多方联动网”、“司法温情网”等具有玉林特色、人性化的未成年审判文化,开创了未成年人保护“聚力共建”的新局面。主要做法和成效是:
一是创建“法官妈妈”队伍,推进未成年人刑事审判专业化。
玉州区法院在广西率先设立了独立建制的少年 “女子法庭”,由全国先进代表文惠新、姚健琳、梁林共同打造了一支“法官妈妈”队伍,玉林中院也成立了“女子合议庭”。全市法院从事未成年刑事审判工作均是清一色的女法官。她们利用女性特有的母爱、细致、耐心和温和,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融情于法的感化教育,有效消除了未成年被告人的恐惧心理,拉近了法官与未成年被告人的距离,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是打造 “玉林模式”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特色制度。
1、构建以社会调查、“三三”制度、 心理干预为主要内容的庭前保护制度。通过开庭前做到“三见面”:与未成年被告人见面、与其监护人见面、与其所在学校及社区的有关人员见面,了解其平时学习、工作和交往情况,从而使审判人员找准挽救未成年被告人的着眼点和感化点;通过开庭之前过“三关”:未成年人个人身份调查关,家庭情况调查关,社会情况调查关,确保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理的严谨和准确;每个法院均聘请有1-3个有资质的心理疏导师,根据案件的需要,对涉案的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测评,消除未成年人心理障碍,也为矫治提供客观依据。
2、构建以“润 、导、恩”为主线的“司法温情网”机制。逐步摸索出了“精、耐、慎”的“三字工作法”,引导未成年被告人深挖犯罪根源,唤醒他们的道德良心,促其认罪服法,促进少年犯的心理扭转;对认定有罪的少年犯在量刑时充分体现从轻或减轻原则,做到宽严相济,量刑适当。同时,邀请工会、妇联、团委、关工委、教育等单位和机构热心未成年人工作的人员与公诉人、辩护人、法定代理人等共同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情理交融的法庭教育。
3、构建多元化的“多方联动网”庭后帮教模式。与玉林市未成年人教育矫治中心联手开展对未成年缓刑犯矫治,通过“三教互动”构建全方位的教育矫治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心感化、爱心捐助、爱心帮教活动。至今年,两级法院共同对近80多名与未成年人缓刑犯进行1-3个月的矫治,未成年犯精神面貌有明显改观,改变了原来懒散、放荡不羁的状况。
联合外力,多样化构建帮教基地。先后在玉林市富英制革厂、三环企业集团、北流市场服务中心建立了帮教就业基地,安置了8名未成年犯,使他们有稳定的工作维持生计,又能感受劳动带来的愉悦。2010在玉林市商贸易技工学校建立玉林市青少年技能就业培训基地,加强对缓刑犯的劳动技能培训;对尚未完成学业或有求学愿望的缓刑犯,联系相关学校,帮助其获得继续学习的机会。近两年,全市法院共为12个缓刑少年犯联系了学校就读。
三是惩防结合,预防为主,多举措开展法治宣传和普法教育,以育为先建立 “高压预警网”。
2013年11月成立玉林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每年均接待有1万多师生、家长参观、学习,实现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2014年玉林中院、玉州区法院与相关部门联合在玉东小学、玉州区第八中学创建2个法治教育基地,扩大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空间、领域。2014年玉林中院自导自演了五部微电影,并刻制 3000多张光盘分别赠送给全市2800多所中小学校进行法制教育。法制微电影已成为近两年玉林市校园法制教育的新载体。每年4、5月份定为全市法院“送法进校园、送法进社区”活动月。每年两级法院都开展60场次以上普法活动。每年均与玉林市电视台制作2-3辑普法教育栏目以及召开新闻发布会,通过未成年案例的释法,帮助青少年增强法律意识,不断扩大法治教育的社会辐射面。
刘红云还通报了玉林市法院专项工作的设想:下一步,坚持改革创新,提高少年审判工水平,努力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转变观念,提升新形势下解决新问题的水平;二是深化改革,充分少年刑事审判职能作用;三是强化合作,健全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四是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工作水平;五是加大法制宣传力度,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责任编辑:王小磊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