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日记”写真情
——四川剑阁法院“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聚民心”活动纪事
2012-05-13 09:35:25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何 伟 赵冬梅 杜鹏宇
  今年春节过后,四川省剑阁县人民法院在开展的“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聚民心”活动中推行民情工作日记制度。短短的3个月时间里,剑阁法院的法官共写出了910多篇民情日记,每一篇日记里都真实地记录了群众的所需、所难、所盼。民情日记成了剑阁法院法官体现百姓冷暖的“温度计”、反馈群众诉求的“回音壁”、增进干群关系的“润滑剂”、改进和提高自身工作的“加油站”。

  还可以做些什么?

  “收拾行李、处置旧家具、办理入院手续……,庭里三位同志忙活了一天,张鲁终于搬进了敬老院,虽然没能让他们两兄弟和好如初有些遗憾,但张鲁衣食住行有了着落,心里还是踏实了很多……”

  ——剑门法庭庭长李晓东

  日记中的张鲁是一起排除妨害纠纷案件的原告,被告则是其同胞弟弟张能,兄弟俩自幼丧失双亲,哥哥张鲁一手拉扯弟弟张能长大,自己年近60岁却还独身一人。2009年张鲁生了一场大病,花光了自己的所有积蓄,成了弟弟的累赘。2010年,两兄弟终于分家而过。分家后,张能夫妻在原来的宅基地上建起的新房挡住了张鲁半边老宅的排水,阻断了张鲁唯一的外出通道。憨厚老实的张鲁将“绝情寡义”的弟弟张能告上了法庭,并扬言要和张能一家同归于尽。

  案子是在当地审理的,当天村里村外70多名群众都来了,在旁听群众一边倒的“声讨”中,张能夫妻惭愧地低下了头,并承诺立即解决张鲁家的排水和通行问题,并和哥哥和谐相处。

  案子调解了,但在随后几次回访中李庭长了解到,双方却并未真正和好,取代以前争吵的是张能对张鲁的不闻不问,张鲁真正的成了“一个人”。

  “要让张鲁的衣食住行有个基本保障。”李庭长忙活了起来。向院领导汇报,跑民政局、社保局,几个月下来,张鲁终于搬进了养老院。

  “亲情永远是老人的精神寄托,近期要再抽时间家访张能,劝说他多到养老院看看曾经与他相依为命的亲哥哥,让张鲁感受到弟兄的情意,家的温暖。”在日记的结尾,李晓东庭长又对后续的工作做好了安排。

  一杯牛奶的价值……

  “看来我是低估了一杯牛奶的价值。老百姓其实不是‘一根筋’,也不‘难缠’,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被尊重和法律的人文关怀。一个不经意的微笑,一声轻轻的问候,一杯温暖的清茶,或许就可以使他们动容,掏心挖肺的给你讲生活的琐碎与辛酸。”

  ——调解中心法官梁玉秀

  4月25日,剑阁法院调解室,梁玉秀法官正在调解一起医疗事故纠纷。原告方是死者王华的家属,被告方是剑阁某医院,因双方对赔偿标准及数额分歧较大,调解工作陷入僵局。

  其间王某不满周岁的儿子小宇航开始哭闹起来,听着孩子“哇哇”的哭声,孩子的曾祖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父亲,一家四代情绪失控,呼天抢地哭作一团。

  “孩子该是饿了!”同是母亲的梁法官意识到这一点,“噔噔”地冲到楼下小卖部为孩子买了盒牛奶。吮吸着牛奶,孩子停止了哭闹。一家人感激地望着梁法官,情绪也逐渐平复下来。

  趁着与患方家属建立起的亲近关系,梁法官再次开始调解。最终医患双方都作出让步,达成了18万元的赔偿协议。一件复杂的矛盾纠纷在浓浓亲情里得以成功化解。

  “我们要做的有很多,我们能做的其实也很多,就从细微小事开始吧,或许这里面就藏着化解纠纷的大学问。”寥寥数语记载下了梁法官的办案思路。

  900多篇日记,包含900多个故事,展现了900多次情怀。该院院长邓家洪告诉我们,民情日记只是剑阁法院开展“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聚民心”活动的一个载体和缩影,通过记录民情日记使干警不断养成在办案中思考民情、体恤民意的习惯,通过记录民情日记,将不断拉近法官与群众的距离,加深法官与群众的感情,增进群众对法院工作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责任编辑:刘帆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