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马拉松"式的调解
——河南省荥阳市人民法院广武法庭调解侧记
2012-05-02 11:05:48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赵锡正
  一起案情简单、赔偿额只有千元的损害赔偿案,通常开庭审理只需一两天时间;而河南荥阳市人民法院广武法庭却花了三个多月时间,下乡8趟未能结案。法官效能差、水平低?他们本可坐堂问案一判了之,可是,他们却偏偏选择了跑“马拉松”的精神,坚持不懈的调解,就为了一个简单的目的——案结事了、消仇解怨。日前,他们第9次冒雨再次到当事人家中进行调解。

  这是一桩农村常见的亲戚邻里纠纷:因为过去打架的积怨和田地地界纠纷,73岁的大哥樊福山于秋收之际在田边挖一道深渠,使二弟樊福林地里的玉米运不出去,最终在地里变霉。今年1月上旬,他一纸诉状将大哥告上法院,请求判决赔偿损失1000多元。

  “判也好判。”广武法庭庭长赵勇说,“可兄弟俩心里的疙瘩能化解得了吗?”

  天刚亮,赵勇等4名法庭工作人员全部出动,冒雨赶了近10公里山路,第九次来到两位老人生活的樊村开展诉前调解。为不让两位老人在村里感到“丢人”,法庭工作人员特意没穿法官服。

  兄弟俩的矛盾表面上是损害赔偿,根子在地界纠纷,不解决这个根子,今后还会出矛盾。到了樊村,书记员上门请来两位老人,又请来人民陪审员、人民调解员、三弟樊福军共同到地头查勘、调解。但最熟悉村里情况的“关键人物”村支书却不太愿意来。

  已是上午11点,雨越下越大,十多人脚踩一脚泥上了山,有人滑倒在地浑身是泥。一个多小时过去,每个人头发都在滴水,两个老人却拉着法官各说各的理,没个结果。法官赵勇也埋怨起来:“村干部最清楚地界,却躲得远远的!”

  下山时已过了午饭时间,众人没有心思吃饭,都来到广武镇司法所。十多人坐了一屋,大家轮番劝解起来。

  “我们不是不能判,但就是想着把你们俩的怨气讲清楚,今后都在一个村里,别为打官司伤了和气。”赵勇说。

  “你们老兄弟俩都七八十岁的人了,说句难听的话,一个故去了,另一个难道就不去送一送?大家商量着办,该赔的赔,该让的让,留个和气在。下一辈人也好相处啊!”广武镇司法所人民调解员樊俊杰说。

  此时,有人甩手要走,被众人劝回;有人哭了,讲起几年来的伤心事。调解又没了头绪。

  三弟樊福军的主意让大家心头一亮:“老哥俩说不到一块,不如让两家的儿子商量,把地界、赔偿的事好好摆一摆,小辈处得好,还能说到一块去。小兄弟俩说咋办就咋办,老哥俩也能听进去。”

  一阵沟通。两家儿子总算通过长途电话商量出了结果,并让原告在三天内到法庭撤诉,一场“马拉松”的调解终于圆满的画上了句号。大家才舒心地长出一口气,各自散去。

  赵勇说,看似细碎的小事,如果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理,就有可能演变成故意伤害、打架斗殴等事件。据了解,2011年荥阳市法院广武法庭受理案件的80%是家庭邻里纠纷,去年,该庭调解撤诉率就达到82%。

  “基层法庭八成案件是婚姻、家庭琐事、邻里纠纷等,必须学会‘多管闲事’。”赵勇说,农村群众“一次告状,十年不忘”的思想还很普遍。能调解就调解,调解优先。不但要按法律调解,还要跟各方讲讲感情,说说道理。

  最后赵勇说,仅司法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三调联动”还不够,还得加上村委会调解,变成“四调联动”,这样,才能顺利跑完乡村调解的“马拉松”。
责任编辑:陈思
网友评论:
0条评论